
中關村“變形記”:從電子賣場到7.2公里的創業大街
2015年10月13日,如今的中關村已經沒有了人潮涌動的景象。近日,《中關村大街發展規劃》發布,中關村大街未來三到五年內將完成轉型,現有15萬平方米的傳統電子賣場將逐漸騰退。這意味著,中關村將逐步告別電子賣場,轉型為“創新創業一條街”,傳統電子賣場的業態將逐步被新模式和新業態所取代。每個在北京生活超過5年的人都有關于中關村和電子賣場的記憶,1998年的一天,劉強東在中關村電腦城購買了一臺二手電腦和一輛二手三輪車后,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16年后,京東以300多億美元市值赴美上市。在中關村電子賣場工作過的人幾乎都聽過這個故事,這也加劇了當年中關村的火爆,在海龍、鼎好的賣場里擠滿了大大小小的攤位,販賣著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這些店主懷揣著夢想來到中關村,有人成功離去,但大多數人還在堅守崗位。開業于1999年的海龍大廈,連續幾年里日均客流量在3萬到4萬人次,到2006年年底,有超過7000萬人次的客流來這里,當年同樣人頭攢動的太平洋數碼城也有4萬人進出,可如今海龍大廈每層柜臺空置率高達70%,多數還在營業的攤位也很少有顧客光顧。太平洋數碼城也早已關閉等待轉型后的再次開門。數據顯示,2002年,中關村電子賣場總營業面積為6萬平方米。到了2005年,這一數字已增至20多萬平方米。2006年和2007年,隨著e世界和鼎好二期的先后開業,中關村IT賣場的面積達32萬多平方米,相當于44個足球場。如今的鼎好二期除地下二層和一層一小部分商戶外都已騰空,曾經專營電腦配件的五層也已改成人才市場,其他樓層也有企業進駐。而中關村E世界也早已關停。“現在鼎好地下二層還沒有接到撤戶的通知,雖然不知道這塊還能存在多久,但我感覺很快也會讓我們開始搬了。如果要求我們從中關村搬出去我可能會去馬連道那邊,畢竟在中關村這么多年了有很多老客戶還會偶爾光顧,不能讓這些客戶找不到我們的店,哪怕他們只是過來聊聊天。”一位鼎好地下二層的業主說。
在中關村大街的36座樓宇中,鼎好、海龍、e世界等10座有業態調整積極性。最為外界所熟知的鼎好、海龍等中關村電子賣場,將整體轉向以企業孵化器為代表的寫字樓。即便保留一些商業,也是一些規范的品牌體驗店,讓消費者在線下體驗正牌的產品。其實做出改變的不只有中關村,深圳華強北、上海徐家匯等國內電子產業標志性的集散地同樣也先后轉型。今年2月,位于徐家匯的太平洋數碼二期關閉重建,徐家匯開始“去數碼化”。今年9月的華強北創客合作發展交流研討會上,“華強北將從大賣場變成大孵化器,從山寨中心變成創客中心”成為議論焦點。但即便是在慘淡經營的今天,只要你拿著電子產品靠近中關村任何一家電子賣場,都會有導購圍上來:“維修么?手機要賣么?”
也許《中關村大街發展規劃》的發布,會給更多公司提供容身之所,至少一條7.2公里的創業大街上公司的數量會拉近與硅谷的距離,但與美國硅谷是由科技基礎、低廉的辦公用地和風險投資扎堆而成形的相比,中關村創業一條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歌盡繁華/東方IC)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