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


上圖 10月13日,廈門海滄第二實驗小學海綿城市改造工程的承辦方代表翟艷云(左)在介紹教學樓樓頂的排水蓄水裝置。
左圖 10月17日,福州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福州海峽奧體中心雨水花園內環衛工人在護理草地。該項目為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能使雨水充分滲透蓄積。
林善傳攝 (新華社發)
秋高氣爽,《經濟日報》記者走進位于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博大公園,只見湖水清澈、植被茂盛,景色分外宜人。來到這里,人們的節奏一下子放慢了,或慢跑健身,或三五成群地聊天,或推著嬰兒散步,公園成了附近居民賞景休閑的好去處。不過,很少有人知道,這個位于開發區中心地帶的公園,兼具城市防澇和雨水利用的功能。
博大公園中有兩個湖,一個高湖,一個低湖。這樣的設計,讓它成為海綿城市建設在園林綠化領域的一個典型案例。寶貴的雨水因為這樣的設計得以更多地留在自然環境中。當前,城市內澇日益嚴重,雨季澇,旱季干,推進以雨水綜合利用為主要內容的海綿城市建設正逐步成為人們的共識。海綿城市該怎么建?這些已經先行一步的地方或許能夠帶給我們借鑒和啟示。
土壤蓄住雨水
之所以叫低湖,因為它的地勢低。湖水的來源正是雨水,沿著湖周圍的小路走,公園外面就是馬路,可以明顯感覺低湖及周邊草地這一區域遠低于市政道路地面。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市政水務局主管蔡靂說,雨季時,如果遇到暴雨,馬路上的雨水自然地流過草地,下滲小部分雨水后,向低湖匯聚。這樣一來,就可以大大減少周邊區域路面上的積水。
然而,湖中的水太多會溢出,下滲或蒸發得太快、湖水太少又會影響景觀。如何讓水既下滲到地下,讓土壤涵養住寶貴的雨水資源,又能保證比較充沛的湖水水量而不影響整體景觀?設計者想了很多辦法。低湖低于一定水位時,湖下的防滲工程能夠減緩湖水下滲;一旦超過一定水位,低湖周邊的蘆葦則會發揮作用。原來,蘆葦下的粗砂礫能讓雨水快速下滲。此外,湖面上種植的荷花不僅能美化環境,大大的荷葉還能遮蔽陽光,減少湖面水量的蒸發。
其實,雨水不僅來自于低湖自身的下滲。博大公園內整個公園的草地內布滿了草溝,雨水在草地中向草溝聚集,再流向湖面。
人工湖是一潭“死水”。如何保證湖水水質?生態溝連接起了低湖和高湖,水往低處流,生態溝承擔起了凈化水體的功能。沿生態溝漫步,水體清澈。其實,生態溝就是一條不寬的小溪,其中種植了很多凈水植物。相隔不遠,還會有高低疊水曝氣。通過制造出水體的高低錯落,讓水充分暴露于空氣中,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不僅如此,公園內水流過的明渠中,還會設置沉砂池,湖水經過沉砂池的沉淀后,再流向湖體。
高低湖就像海綿一樣——既避免了城市內澇,又能涵養大量的雨水。到了旱季,就可以從周圍區域抽取地下水,補充到地面上的湖水中。“這樣就實現了采補平衡”,蔡靂說,博大公園的輻射范圍在1至2平方公里,當暴雨來臨時,周邊1至2平方公里的積水能夠快速向低湖匯集,博大公園以低湖為中心,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公園用地低于周邊的城市道路,低湖常水位的高程低于周邊城市道路4至5米,這樣形成以低湖為中心下沉區域,可蓄洪3萬立方米。北京“7·21”大雨時,低湖的湖水也有相當一部分溢出,表明低湖真正起到了匯集周邊雨水的作用,同時沒有影響公園的安全。
本來通過市政排水管道大量流走、白白浪費的雨水匯集到了低湖,大大降低了周圍區域發生洪澇的可能性。而且,雨水的蓄積給這個區域帶來了美好的景致,能夠為空氣和土壤遠離干燥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