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江蘇、安徽等試點地區以均等化、多元化、一體化直面城鎮化難題——
看“三化”如何解“三難”

圖為繁忙的廣西北海僑港鎮電建漁港和北海國際客運港。近年來,該市工業化、城鎮化成果豐碩。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攝
據權威預測,我國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45%左右。能否讓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外來常住人口進得來、住得下、有保障,是城鎮化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而其中,人到哪里去、錢從哪里來、產城咋融合又是城鎮化無法回避的三大難題——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到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提高城鎮化率,人往哪里去、錢從哪里來,以及如何實現產城融合,是繞不開的重要課題。
其實,如何破解城鎮化三大問題的探索從未間斷過。特別是去年1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11個部委聯合印發通知,決定在江蘇、安徽兩省和寧波等62個城市(鎮)啟動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時至今日,已近一年。一年來,這些試點地區在突破上述三大難題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又收獲了哪些可供復制的經驗?
人到哪里去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不能只是簡單地解決身份問題,而要讓農民工在城市里進得來、住得下、有保障,使他們享受與市民相同的待遇,使其安心‘扎根’城鎮。”安徽省合肥市常務副市長韓冰說。
近年來,合肥市分類放開了落戶限制,明確在市區有合法穩定工作3年、社保繳納2年即可落戶;縣城有合法穩定工作1年、社保繳納1年即可落戶。同時,加大保障流動人口權益,將基本公共服務向居民延伸,按照居住年限,在就業、子女就近入學、申請保障性住房、參加城鎮職工社保等16項公共服務和社會事務方面提供相應的“市民待遇”。
福建省晉江市制造業相對發達,吸引了外來人口100多萬。類似這樣的城市,在我國還有不少。它又是如何突破市民化難題的呢?據晉江市常務副市長許宏程介紹,該市以“同城同待遇、保障全覆蓋”為理念,提高外來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讓外來人口“進得來、留得住、融得入”。
不過,要實現外來人口市民化,各地面臨的最大壓力仍然是資金問題。根據測算,目前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約為13萬元。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外來務工人員來到城市,是城市的建設者。這些人口的市民化,必然需要地方財政進行相應的投入和成本。各地應按中央部署,通過多種渠道積極籌措資金,解決好人口市民化的資金分攤問題。
記者了解到,目前,已經有24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臺了具體的戶籍制度改革方案,深圳、成都等特大城市、大城市都明確提出了積分落戶辦法。專家建議,當前,國家可以考慮在新型城鎮化的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發行專項債。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