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惠農政策越來越多,農民獲益實實在在。但最近下鄉進村采訪,卻聽到有群眾反映:項目是多了,但總覺得不給勁。
為啥?惠農、扶貧項目資金分散在縣發改、農業、扶貧等部門,這個部門送一批苗,那個單位鋪一段路,東一錘子西一榔頭,好比燒開水,柴添不到一塊,火力不集中,水總燒不開。有的村支書說,修路、建水柜,部門下來搞,村兩委都不知道。村里的項目,錢怎么花、活怎么干,村里沒有發言權。有時候,錢沒花在點子上,群眾有意見,甚至認為,這是“部門包辦,包工頭賺錢”,不愿配合,占一點田邊地角、砍幾棵樹苗,都要計較。
咋辦?打破縣直各部門利益藩籬,結合各村需求,梳理、整合涉農資金項目,“打包”下放到村。紀檢、審計、項目主管部門搞好監管,項目實施權、資金依法使用權則放給村兩委,讓“村里的項目村里說了算”。這樣既可解決村兩委“手中沒米,喚雞不靈”職能弱化的難題,又能激發群眾“給自己干”的主動性,為項目上心出力、添薪加柴。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