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讓地球變成了“村莊”。但在真正的村莊,“信息”仍是稀缺資源。由于信息閉塞,“菜賤傷農”等現象在各地農村反復出現。信息化如何為“三農”發展注入新動力?
在云南,多個部門機構攜手,構建了覆蓋全省的“三農通”涉農信息服務體系。十年來,“三農通”為云南農民和農企創收超過60億元,110萬噸農產品打開了銷路,近8萬農民找到了務工機會,被譽為開創了農村信息化的“云南模式”。

十年磨一劍,信息惠農家
云南省硯山縣平遠鎮的村民老王是土豆種植大戶。今年4月底,眼看300多畝土豆即將豐收,老王卻為銷路發愁。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他找到鎮里的“三農通”信息員,報了有700噸土豆即將成熟的信息,并留下了他的聯系電話。
這則信息通過“三農通”發布后,老王向“三農通”硯山縣聯絡站反饋:有13個外地客商收到信息后找他采購,700噸土豆很快銷售一空,“不僅銷路好,還賣了個好價錢!”
老王賣土豆,是“三農通”信息惠農數以萬計的案例之一。這個涉農信息服務體系的宗旨,正是以“信息入戶”促“村民致富”。到今年,“三農通”走過了十年的發展歷程。
回望2005年,信息化在城市如火如荼,在農村剛剛起步。當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彼時,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和貧困突出等問題困擾著云南農村。
把握發展大勢,在涉農廳局和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新華社云南分社、中國移動云南公司和云南省農科院攜手,2005年推出“三農通”涉農信息服務(早期名為“聚焦三農”)。
“這種模式是通過手機,向農民傳遞最新的三農政策、種植養殖技術、病蟲害防治、農資供應、農產品價格、外出務工等實用信息。”中國移動云南公司總經理馬奎介紹,“我們還開通了語音熱線,組織農業科技專家提供一對一的咨詢服務。”
通過十年發展,云南“三農通”構建了包括1個省級服務中心、16個州市聯絡站、129個縣級聯絡站和1300余個鄉鎮信息采集點的“四級采集、三級發布”管理體系;從省級到鄉鎮發展了2013名信息員,涵蓋各個涉農部門和行業領域。目前,“三農通”實現了云南全面覆蓋,服務全省700多萬農戶。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