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位于黃石市西南20余公里,是建國以來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新社記者 任海霞 攝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位于黃石市西南20余公里,是建國以來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新社記者 任海霞 攝
遺址發現于1973年,分布范圍約2平方公里,地表遺存的古代煉渣在40萬噸以上。以考古發掘,清理出西周至漢代千余年間不同結構不同支護方法的豎井、斜井、盲井數百座,平巷百余條, 以及一批春秋早期的煉銅豎爐。隨同出土的還有大量用于采礦,選礦和冶煉的銅鐵、竹、木、石制生產工具,它是我國迄今發掘規模最大,生產時間最長,保存最為完好的一處古銅礦遺址。采用淺井探礦和利用淘砂盤進行重砂測量是古代開發銅綠山礦區的重要探礦方法。考古發掘證實,古礦井大都處在含銅品位高的氧化富集帶內,證實上述探礦方法的實用效能。采用木支護結構井巷進行地下開采,是銅綠山礦區古代開采技術的顯著特點。其開采深度一般在30-40米,有深達60余米,已低于當地潛水位23米。此外,在采礦方法、礦井提升、通風、排水以及工具的制作等方面也有不少創造。
采冶結合是銅綠山古銅礦的又一特點。春秋早期即已采用鼓風爐煉銅。遺址內遺存的古代煉渣均呈薄片狀,流動性能良好,冶煉溫度控制在1200oC左右,渣樣分析表明,渣型合理,渣含銅大多低于0.7%,粗銅純度已達94% 表明銅綠山古代冶煉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