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兒研所的母嬰室外,有男士在等待“母乳媽媽”攝影/本報記者 黃亮
近日,一名博主發布的“地鐵哺乳”照片引發了網絡熱議。事發后那位被拍的媽媽表示,在地鐵上哺乳確實是無奈之舉。也有母乳媽媽表示,因為沒地方,經常會出現乳汁濕透衣服的尷尬事件,大多數情況下,不得不選擇衛生間擠奶甚至喂奶。北青報記者探訪醫院、商場、公交地鐵等場所發現,兒科醫院、商場等嬰童密集的地方基本上已經有哺乳室了,但是仍存在人多地少、哺乳需排隊,母嬰室被占用、有男士出入等情況。
目前,公交、地鐵等人流量大的公共交通工具或者交通樞紐哺乳空間仍較少。從今日開始,新修編的《城市軌道交通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程》將公開征求意見,今后新建的客流量較大的地鐵站將設置“母嬰室”,一般車站在無障礙廁所內設置“母嬰功能設施”。這一新規的出臺,將解決媽媽們無奈當眾哺乳的尷尬。
新規
新建大客流地鐵站 將設母嬰室
今日起,新修編的《城市軌道交通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程》將在北京市規劃委官方網站公開征求意見。按照《規程》,今后新建的客流量較大的車站將設置“母嬰室”,一般車站在無障礙廁所內設置“母嬰功能設施”。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新《規程》適用于本市所有新建地鐵線路,一些改建和擴建的車站無障礙設計也將按照新規執行。
隨著本市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嬰幼兒隨父母乘坐軌道交通等需求持續增加的情況,對軌道交通無障礙設施提出了更加精細化、人性化的設計要求。根據《規程》,客流量較大的換乘車站將設置“母嬰室”,一般車站在無障礙廁所內設置“母嬰功能設施”。
考慮到母嬰室的使用群體一般會攜帶較多物品,開啟與使用中需要協助等情況,新《規程》要求母嬰室的門宜采用自動推拉門,門外應設關啟信息顯示裝置;母嬰功能設施應包括嬰兒尿布臺,便于哺乳休息的座椅;母嬰室門外側應增加視頻監控等裝置,并與車站控制室聯網,便于車站工作人員協助與呼應。 文/本報記者 董鑫
講述
地鐵哺乳照當事母親
我不愿意讓孩子在廁所“吃飯”
昨天,地鐵哺乳照當事人楊女士告訴北青報記者,盡管地鐵哺乳事件已經過去幾天了,但她自己覺得非常委屈。
楊女士說,自己的小女兒才三個月,加上天氣冷,很少帶出門。在有限的出門時間內,也經常會出現找不到哺乳室的地方。楊女士說,事件發生后,也有人說為什么不在廁所喂奶,自己覺得很無奈。“地鐵的廁所經常處于通風的地方,很冷,而且沒有坐的地方,喂奶真的不方便。最主要的是廁所的味道很大,大人都不會在廁所里吃飯,怎么能讓寶寶在廁所里吃飯呢?”
楊女士說,地鐵事件給自己的影響很大,但母乳是最好的,自己并不想因為這件事給孩子斷奶。“以后我會考慮買哺乳巾,但我也希望大家對公共場所哺乳多一點理解。”
母乳媽媽
到處找不到擠奶場所
對于在公共場所找不到母嬰室的尷尬,一位母乳媽媽劉女士對此感觸頗深。她告訴北青報記者,她的寶寶已經20多個月大,一直堅持母乳喂養,但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無數的困難。比如在路上,公共交通工具上基本沒有喂奶的空間;因為工作的原因去了其他單位,大多數單位也沒有哺乳室,只能借用別人的辦公室。在外面,由于哺乳室難覓,一些媽媽不得不去衛生間擠奶。
這位媽媽介紹,此前自己去西苑早市買東西,因為時間稍長,乳房漲奶,但四處也無法找到吸奶的地方,最后母乳透過溢乳墊濕透了衣服。“也經常存在我拿著背奶包,但是一路上都找不到哺乳室擠奶,最后再急急忙忙回家讓孩子吃,或者擠奶的情況。”還有一次,因為找不到哺乳室,她去了一家五星級酒店,但也無法為她提供擠奶空間,最后不得已仍然在衛生間進行。而帶孩子去公園等場所,也很難找到哺乳室的身影,只能露天喂奶了。
此外,也有母乳媽媽反映,有的地方即使有哺乳室,但存在標識不清或者被占用的問題,有的甚至是內部員工都不知道是不是有哺乳室。比如經常出入的商場,之前不知道有哺乳室,但偶然發現之后,才開始使用。
探訪
現有母嬰室遭遇諸多尷尬
地點:兒童醫院
男士家長出入哺乳室
在北京兒童醫院門診樓的每層樓內,都在固定位置辟有一個專門的哺乳室,指示也較清晰。哺乳室里邊有兩個并排的座椅、一個洗手池和一個嬰兒打理臺,并有保潔人員隨時進去打掃。
北青報記者看到,哺乳室面積大概為三四平方米,每次最多只能讓兩位媽媽使用。在二層的哺乳室里,兩名家長在打理臺上給嬰兒換尿布,另一個抱著孩子的母親只能在門外等她們整理好后,才能進去哺乳。
此外,兒童醫院的每個哺乳室門口都掛著寫有“哺乳中”的提示牌,門上也明確寫著“哺乳間男士家長止步”。不過,北青報記者發現,哺乳室無法從內部鎖上,只要輕推門便可進入。
在三層的哺乳室,北青報記者正準備推門進去時,聽到有人提醒,“等一下,里面有人”,沒過兩分鐘一位男士家長拿著孩子的紙尿布走了出來。隨后,北青報記者來到四層的哺乳室,同樣看到一位男士家長在里面給孩子換尿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