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
中國營養學會老年營養分會委員、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朱慧蓮
東北農業大學乳品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畜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 霍貴成
吃肉太多容易導致高血壓、糖尿病、癌癥等慢性病的發生,這一結論目前已經得到大部分公眾的認可和關注,但人們把它和身體健康緊密聯系時,可能怎么也想不到:吃肉還和環境有關。少吃肉甚至可以拯救地球。
每個國人一年吃掉一只羊
2015年6月,我國農業部發布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肉類產量8707萬噸,比1978年增長了9.2倍。目前,我國每天消耗2.3億公斤肉類。國人愛吃肉,雖然增長速度和需求總量均已成為世界第一,但人均肉品消耗量仍比國外那些食肉大國少得多。
2015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每年人均肉類攝入量已從不足9公斤增加到近64公斤,相當于一只成羊的體重;而全球吃肉最多的國家新西蘭,年人均消費肉類126.9公斤,澳大利亞(121.2公斤)、美國(117.6公斤)緊隨其后;排名前六的國家,年人均肉類消費全部超過100公斤。可見,愛吃肉已成為一個全球化趨勢。
“長期吃肉太多,會對身體造成諸多傷害?!敝旎凵徶赋?,2015年10月,加工肉制品被國際權威機構列為致癌食物后,人們對吃肉太多的健康危害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導致肥胖,增加患上癌癥和代謝疾病的風險。越來越多的研究還指出,吃肉太多可能誘發大腦、腸道、生殖等系統的很多問題。
吃肉也會讓地球患上“代謝病”
肉吃多了損健康,還會影響環境,使地球患上“代謝疾病”。
英國劍橋大學、阿伯丁大學共同研究發現,隨著全球肉類消費的增加,畜牧業規模越來越大。由于畜牧業需要大量農作物作為飼料,如果這一趨勢延續下去,到2050年,全球糧食種植面積至少要在2009年的基礎上增加42%,與此同時,導致生物多樣性損失,使原始熱帶雨林面積減少約1/10,農業化肥使用量猛增,畜牧養殖中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增多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地球正?!按x循環”產生問題,誘發全球變暖和氣候災難。
霍貴成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雖然85%的溫室氣體來自工業,但畜牧業排放的甲烷、氧化氮等溫室氣體也不可小覷,因為同等體積下,甲烷對溫室效應的“貢獻”是二氧化碳的25倍,氧化氮則是298倍。甲烷主要由牛、羊等反芻動物排出,氧化氮則主要來自動物糞便。
“理論上,人類適量少吃點肉的確有助于保護環境,減緩全球變暖的趨勢。”霍貴成具體指出,目前,我國玉米等農作物的主要用途都是畜牧養殖。按照植物飼料轉化為肉類的效率約為3%計算,如果每天少吃30克肉,就能節約至少1千克植物飼料,從而減少農業用水、施肥等消耗,減輕環境壓力。
少吃肉,不代表不吃肉
霍貴成指出,減少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當務之急是有效處理牲畜糞便,提高糞便在肥料化后的利用率。另外,農業生產中,合理用水、高效用地、減少不必要浪費,也對環保有利。
不過,霍貴成提醒,雖然研究顯示,少吃點肉會對環境有益,但絕不代表“不吃肉就能遏制全球變暖”,減少工業溫室氣體排放仍是首要措施。“與其說少吃點肉利于環保,不如說,除了維護自身健康,控制肉類攝入又多了一個重要、具有公共意義的理由?!?/p>
朱慧蓮表示,肉類中含有的動物蛋白是人體必須營養元素,適當攝入有益健康。對身材消瘦、貧血虛弱的人群來說,科學補充優質動物蛋白還能強身健體。因此,控制肉類攝入一定要從身體的實際情況出發。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明確指出,成人每天應吃125克~200克動物性食物,具體為魚蝦類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類25~50克。但生活中,不少人一頓就吃半斤肉,一天能吃一斤以上。研究發現,肉類攝入過多會改變腸道菌群狀況,讓人對肉食產生依賴,變得無肉不歡,與此同時,多種健康風險也會顯著增加。
生活中,離不開大魚大肉的人們,應該如何減少肉類攝入呢?朱慧蓮給出幾點建議:首先,應該加強健康教育,讓公眾認清吃肉太多的諸多壞處,在意識上有所轉變,并主動多向親朋好友宣傳這一觀念。
其次,降低肉類對人的吸引力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家里掌勺的“大廚”最好慢慢降低家庭每天、每周、每月的肉類消費,肉食少買、勤買,少在家中囤積,每次控制用量,科學分配到每日三餐中,逐漸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再次,在外就餐時,多吃蔬菜,早上主食,控制夾菜次數,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肉類攝入。
最后,朱慧蓮指出,“減肉”是個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但好習慣一旦養成,想要再次變得“無肉不歡”,身體便會不再適應,利于長期維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