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揣著教育夢,我來到北京,人到中年,當起了北漂,不覺間,漂在北京已有4個年頭。此刻,我正準備離京返湘,回湖南老家過年。身邊的同事或朋友,好幾個都開始計劃出國度假,有的甚至已開啟度假模式,在微信朋友圈曬幸福。
我是個守傳統的人,20多年雷打不動,遵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的家族傳統,春節都回老家過年。每到年關,心里感覺老家在召喚,似乎總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牽引著我,常常不能自已。
春節于我,意味著回老家。青少年時代,還未成家,回老家過年,陪伴父母,僅僅只是秉承千百年來留下的老傳統;而今,已過不惑之年,身為人子、人夫、人父,與家人團聚過年,更是一分沉甸甸的責任。秉承文化的傳統,源自關愛的力量,作為男人,必須懂得悉心體會家人需求,用心陪伴孩子成長,肩負起守護親情的責任。
依然記得,每年春節前,父母每天都在念叨我們兄弟姐妹的歸期,望眼欲穿盼我們早點回家。回家后,父母張羅一桌飯菜,兄弟姐妹熱熱鬧鬧過大年。老父親前年已過世,現在只能回憶他過年時安詳的神態和喜悅的表情。時光從指間流過,又過年了,老父親在另一個世界里,過得還好嗎?令我欣慰的是,八旬老母親身子骨還硬朗,前些年我在長沙,雖然放假盡量趕回去看她,也是來去匆匆,陪她的時間很短,只有春節才有較多的時間陪陪她,彌補不能身邊盡孝的遺憾,呵護母親脆弱的心靈。過年的活計,比如,做飯和待客,都是母親操持。年前的那幾天,忙上忙下,忙里忙外,睡得晚、起得早,但她卻樂此不疲。母親最開心的是,她的小孫子也回來了,祖孫相伴的日子,是母親最快樂的時光。
在老家過年,見見兒時的伙伴,重拾兒時的回憶,也是人生一大樂事。鄉下過年熱鬧,遵循傳統習俗,大年初一,村里鄰居都相互串門,敘敘家常,聊聊收成,講講謀生的艱難,談談人生的況味。初二、初三,就走走親戚,給舅舅等長輩拜年。這幾年,國家政策好,鎮里通了高速公路,村里通了水泥路,去年還亮起了路燈,村民的住房都有了明顯改善,但仍然還有留守兒童、鄉村教育、農民養老及醫療保障、農村環保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作為農民的兒子,感受鄉村的變化,了解農民的現狀,更增添奮斗的動力,為生我養我的農村老家作點力所能及的貢獻。
我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伢,打記事起就幫家里干農活,在外工作后才沒在老家常住。鄉情難舍,無論在長沙還是北京,也不管漂泊在哪里,老家一直是我的牽掛。我的兒子快7歲了,卻是城里娃,出于職業本能的教育意識,帶兒子回老家過年,讓他陪陪奶奶,學會孝順;親近大自然,感受泥土的氣息,增強體魄;了解農村習俗,學習傳統文化;讓他體驗與城里不一樣的快樂,給童年生活增添豐富的農村元素。
年味越來越濃了,回家的腳步更近了。回老家過年,對我而言,意味著:陪伴母親和家人,守護親情,秉承傳統;走近鄉親,貼近農村,感知鄉情;教育兒子,傳承文化,播種希望。這些情結,已深深融入我的血肉,成了我回老家過年最樸實不過的理由。
(責任編輯 :支艷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