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年的重污染城市到如今全國治霾的“正能量”——
“蘭州藍”是怎樣“煉成”的

2012年以來,蘭州市從頂層設計、科學治污、落地實施抓起,把大氣污染治理推向一個新階段。圖為蘭州市民在藍天白云下放風箏,盡享春日暖陽。 本報記者 李琛奇攝
長期以來,大氣污染是蘭州人民的一個重大“心肺之患”,也是外界認識蘭州的一張“負名片”。
但從2012年以來的短短幾年時間,蘭州市退出了全國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闖出了一條重污染城市的治霾新路子。2014年8月,環保部在蘭州市召開大氣污染防治座談會,介紹推廣“蘭州經驗”。在2015年的巴黎世界氣候大會上,蘭州獲得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組織秘書處等機構聯合頒發的“今日變革進步獎”。
“蘭州藍”正逐漸成為一個讓所有蘭州人引以為傲的新名詞。“蘭州藍”是怎樣“煉成”的?
蘭州市委副書記、市長袁占亭說,“造成蘭州大氣污染的原因很多,首先是不合理的產業和能源結構”。此外,“兩山夾一河”的特殊地理地貌極不利于大氣污染物的擴散。脆弱的生態環境和快速增長的機動車數量也是影響蘭州空氣質量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礎上,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個改變”的判斷:改變大氣污染不可治的悲觀情緒、改變只有方案沒有落實的消極作風、改變只有布置無人問效的工作格局。自此,蘭州市全面打響了大氣污染治理整體戰攻堅戰。
省市聯動 科學治理
“我們治理大氣污染的策略在于上下結合、省市聯動,走了一條科學治污的路子。”袁占亭介紹說,2012年以來,蘭州市從頂層設計、科學治污、落地實施抓起,把大氣污染治理推向一個新階段。
在省級層面,甘肅省委專門成立以蘭州市委書記虞海燕為組長的蘭州大氣污染治理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蘭州大氣污染防治的決定》。省委書記王三運明確要求蘭州市“要把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民生工程,舉全市之力打一場大氣污染治理的整體戰攻堅戰”。
為提高大氣污染治理的科學性,蘭州市制定了“1+5”的綜合治理規劃:一個總體實施意見和工業、燃煤、機動車尾氣、二次揚塵和生態增容減污等5個專項治理方案。在“1+5”規劃框架中,蘭州確定了環境立法、工業減排、燃煤減量等八大治污工程,凝練實施了916個項目,通過項目推進治污工作。
在治理工作中,蘭州從造成大氣污染的成因出發,重點采取了減排、壓煤、除塵、控車、增容的綜合措施。
減排方面,對老城區工業污染源采取“改、停、關、搬”的措施,先后引導投入10億元,對全市火電、化工、鋼鐵、水泥、磚瓦等高排放行業的210家企業全部進行深度治理,城區三大電廠污染物排放量同比下降了60%以上。在污染最嚴重的冬季采暖期,對高排放工業企業實行停產減排,2014年至2015年“冬防”期間,對194家磚瓦、鑄造等企業實行了停產減排措施。對環境污染嚴重的落后產能企業進行關閉淘汰,其中2014年關閉淘汰7家企業的20條(臺、套)落后生產線,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任務。同時,啟動實施78戶企業向蘭州新區搬遷改造,促進了產業布局和城市結構的調整優化。
壓煤是指從“治、管、控”入手減煤量、控煤質,調整城市能源結構。三年多來,蘭州共改造主城區燃煤鍋爐1901臺,削減二氧化碳479萬噸,使城市用煤量從80%下降到60%。在冬季采暖期,蘭州對全市重點用煤企業實行24小時駐廠監察,減少工業動力用煤135萬噸。蘭州整合規范2家煤炭專營市場和171家二級營銷網點,統一配送居民用煤,對低收入家庭給予優質燃煤補貼,同時還對運煤車輛和劣質煤實行24小時卡口管控,確保居民使用符合環保要求的煤炭產品。
除塵方面,蘭州對市區工程建設要求施工現場圍擋、工地物料堆放覆蓋、施工現場路面硬化、駛出工地車輛沖洗、拆遷工地濕法作業、渣土運輸車輛密閉等。派出執法隊員、環保員、網格員、施工管理員對全市281個重點揚塵工地實行監督。對主次干道實行地毯式吸塵、人機結合清洗、機械化洗掃、精細化保潔、調度灑水“五位一體”控塵除塵措施,城市道路機械化清掃率由過去的30%提高到現在的87%。2015年,蘭州市因沙塵造成污染的超標天數減少了8天。
針對城市道路飽和度高、尾氣污染重的現狀,蘭州市強力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啟動了新能源汽車推廣示范工作,并實施了機動車常年尾號限行和錯時上下班,城區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日均濃度下降22.73%和9.53%。同時,蘭州市提前兩年推行國五油品,實施清潔能源改造,市區公交車和出租車全部實施“油改氣”,雙燃料汽車占全市機動車保有量的12.9%。
蘭州市把生態增容減污作為一項治本之策,堅持一手治“污”、一手播“綠”,對整個市域進行封山育林,推進黃河風情線、主題公園、小游園、小廣場建設以及黃河萬畝生態濕地修復和城市生態水系開發,新增和改造公共綠地4450畝。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