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新機場與四川候鳥遷徙通道關系示意圖。
成都新機場環境影響報告書得到環保部批復,這意味著,成都距離成為中國第三座擁有雙機場城市又進一步。
欣喜之余,不少愛鳥人士卻犯了愁,新機場位于龍泉山脈西南邊,建設完成后,棲息在山中的鳥兒們會不會受到影響?到了遷徙時節,飛翔的小鳥會不會對飛行中的飛機造成安全威脅?
3月3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從四川省環保廳得到回復,成都新機場建造的飛行區,不屬于主要鳥類的遷徙通道。
鳥情報告
評價區域共74種鳥類
巍峨龍泉山脈,是動植物生活的天堂。天府國際機場位于山脈西南邊,如何在建造中,保護到當地的生態環境,成為設計方案里必須啃下的“硬骨頭”。
四川省環保廳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了做到對機場建造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心里有數,機場建設單位委托四川農業大學完成了《成都新機場鳥類資源調查報告》,這份“鳥情報告”,將為棲息在龍泉山脈的鳥兒們,提供最堅實的保護。
根據報告,調查期間在評價區內觀察到74種鳥類,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2種,雀鷹及紅隼,省重點保護鳥類3種,為小鸊鷉、鷹鵑、普通鸕鶿。
因為參與了成都新機場環評報告的反復修改,四川省環保廳的工作人員對這些山間精靈都熟悉了起來,“雀鷹喜歡單獨生活,雛鳥餓了,發出的反復哭叫聲是‘shew-shew-shew’,”一位工作人員熟稔地向記者介紹道,紅隼個子小,但可是小型猛禽,能吃下大型昆蟲;小鸊鷉繁殖期求偶時,相互追逐常發出重 復 的 高 音 吱 叫ke-ke-ke-ke。
那么,這些鳥兒常常會出現在哪里呢?報告中提到,雀鷹及紅隼目前僅見于龍泉山脈靠近仁壽縣一端的月亮山一帶;小鸊鷉發現于三岔湖、龍泉山水庫,鷹鵑僅現于龍泉山脈,普通鸕鶿僅發現于三岔湖水庫。
“都不在機場修建的區域內,”該名工作人員補充道。
候鳥遷徙
路徑離成都新機場較遠
你知道四川范圍內的候鳥是怎么遷徙的嗎?
它們的飛翔有3條路線,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3個主要遷徙路線,均呈南北走向。
“位于龍泉山脈的西南邊的成都新機場,要是出現鳥和飛機‘爭’地盤,那后果就太嚴重了!”有資深愛鳥人士擔憂。
“其實,我們的區域都不屬于主要鳥類遷徙通道,”環保廳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解釋道。通過覆蓋一年4個季節的時間,對成都新機場建設區及周邊延伸區域的全面調查和監測,在成都新機場的建設區及周邊延伸區(即機場凈空范圍)內僅出現白鷺、家燕、金腰燕3種候鳥,和田鷚1種旅鳥,而大部分候鳥主要發現于三岔湖水庫片區及龍泉山鳥類遷徙通道片區。
“成都新機場凈空范圍不是候鳥遷徙的主要路徑,其遷徙途徑還是主要沿著整個龍泉山脈向云南、貴州一帶進行遷徙,”該名工作人員說,鳥類遷徙的主要通道沒有沿著龍泉山脈兩側過多的拓寬,主要還是在森林覆蓋率較高的一帶,而靠近成都新機場一帶,離龍泉山脈較遠,且居民點多,很多地面為農耕地,人為的影響較大,龍泉山脈候鳥遷徙通道很難擴展到這一帶。
從遷徙通道上監測到的候鳥的飛行高度來看,這些鳥類的飛行高度最高也就100m左右,飛機飛行至龍泉山鳥類遷徙通道時高度約1000m。
“因此,當飛機從成都新機場成功起飛后,即便朝著龍泉山鳥類遷徙通道方向飛行至通道上空時,通道上空的鳥類與通道上空的飛機之間已遠不在同一個水平,基本不會構成影響。”在成都新機場環境影響報告書中,如是寫道。
新機場百年古樹花費50萬“搬家”
除了鳥兒這些“山中精靈”,在建設區內,還有一株百年古樹——位于石板凳鎮金山村7社的黃葛樹,古樹掛牌號366號,樹齡約101歲,樹高約20m,胸圍314cm,冠幅約 22m。
在成都新機場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提到,建議對該古樹采取移栽措施,并樹立“古樹名木”的警示標識,將這位“百年老人”有效保護起來,移栽和移栽后的管理維護費用,將共計50萬。
“總之,我們會將新機場建造區域內的生態,最有效地保護起來。”四川省環保廳的工作人員說道。
(記者 杜江茜 圖片由省環保廳提供)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