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開發區:孵化創新夢

圖為廣州開發區企業孵化器載體之一——廣州科技創新基地外景。 本報記者 龐彩霞攝
猴年春節前,隨著孵化器“地庫”關閉轉手的消息傳出,人們不禁對近兩年來各地蜂擁而起的眾創空間(或孵化器)的生存狀況產生憂慮。據分析,國內孵化器不同程度地出現同質化、服務不專業、缺“生源”、缺資金等問題,正危及生存,甚至網上有人放言:2016年將會是孵化器集中倒閉的一年。
2月16日,在廣東省委、省政府召開的全省科技創新大會上,廣州高新區管委會、廣州火炬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廣州火炬中心)以“廣州開發區科技企業孵化器集群創新實踐”項目摘得2015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唯一的特等獎。17年來,廣州開發區管委會聯合各路資本,建成了50家孵化載體,擁有366萬平方米孵化面積,共“孵”育出2182家企業,成為華南最大的孵化器、加速器集群。
一邊是不少眾創空間難以為繼,一邊是廣州開發區孵化器密集發展,紅紅火火。為何出現如此大的反差?《經濟日報》記者走進廣州科學城一探究竟。
因為“專業” 所以蓬勃
廣州開發區實施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高新區、廣州出口加工區、廣州保稅區和中新廣州知識城“五區合一”的管理體制。自1984年建區以來,該區就一直是廣州市乃至廣東省對外開放和科技創新的重鎮,其地區生產總值、財稅總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長期穩居國家級開發區前列,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2337億元。
始建于新世紀初的廣州科學城是廣州開發區的核心區,也是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密集之地,20.24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遍布著366萬平方米的孵化器。穿行于科學城,不時就能看到各類孵化器、加速器。廣州火炬中心、廣東軟件科學園、廣州國際企業孵化器、廣州科技企業加速器、廣州瑞粵科技企業孵化器、廣州華南新材料創新園……這一棟棟根系廣州科學城的產業大廈正吸納著一批批海內外年輕才俊在此為夢想拼搏。
從1998年啟用的“留學人員廣州創業園”算起,廣州開發區孵化器建設已歷經18年的探索發展,成績斐然:走出了12家上市公司;聚集了1名諾貝爾獎獲得者、50名中組部“千人計劃”人才、16個廣東省創新科研團隊;建起了20多個國家級創新平臺、70多個省級創新平臺、500多家研發機構……廣州開發區已然成為廣東省孵化器創新發展的先行區域。目前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占廣州市1/4,在科技部對全國高新區瞪羚企業發展情況的綜合排名中,廣州高新區居第二位,僅次于北京中關村。
創客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是每一個創業“初哥”夢想實現的升級通道。然而,夢想不只于“科技園”,一些實力雄厚、資源豐富的畢業企業在購地自建科技園的同時,還投資建起了專業孵化器,圍繞自身產業上下、左右地做文章,并逐步形成了內生孵化、外延孵化、協同孵化三大模式。
廣州瑞粵科技企業孵化器(簡稱“瑞粵”)就是其中之一。其母公司廣州科密汽車電子控制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爱敃r就幾個人,沒有工作場地,對相關政策也不了解,所以選擇在廣州火炬中心進行孵化?!比鸹浛偨浝韺O長哲告訴記者,經過多年奮斗,科密汽電終于長大了,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從事汽車ABS研發、生產、銷售的高科技民營企業,2015年銷售額達2.5億元,并成功在新三板掛牌。2011年,公司建起了自己的產業園。2013年3月,科密汽電公司和自然人共同投資組建了廣州首個以汽車電子技術孵化及產業化為特色的科技孵化器——廣州瑞粵汽車電子創新園,面積達2.3萬平方米。
“當時是怎么考慮的?”孫長哲回答記者:“我們要尋求創新的突破點。由于汽車電子產業鏈還不成熟,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夠,需要團結相關企業特別是上下游企業,抱團發展,互相帶動?!?/p>
依托科密汽電在行業中的龍頭地位,瑞粵很快就集聚了數十家汽車電子技術相關企業,引入了會計、律師、咨詢等公共服務機構,建設了專業性試驗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跟隨著孫長哲的腳步,記者走進了位于大廈4樓的廣州祺智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敞亮的辦公區內安坐著二三十名年輕人,他們有的在盯著電腦,有的在敲著鍵盤,四周標著“廣東北斗”招牌。在產品展示區,公司董事、總經理焦明輝拿著最新研發的“北斗盒子”興奮地介紹著:“這是國內首款面向民用市場、有正式牌照的個人手持北斗短報文通訊終端產品。它可以讓使用者在沒有信號的情況下也能隨時與親友同伴保持聯絡并告知位置”。
“園區給我們幫助很大!”焦明輝說,入園后,孵化器多次為其提供政策信息,落實補貼優惠政策。特別是在今年年初,幫助公司拿到了100萬元的貸款?!皵的坎淮螅娴暮芗皶r。因為產品從設計出來到外包生產再到上市銷售,回籠資金往往需要3到6個月,這筆款子可幫公司頂一陣子運轉費用?!币宦房聪聛恚浾哂X得2016將是祺智的幸運年:“北斗盒子”前段在京東獲得了100多萬元眾籌支持;公司年初已拿到了1000萬元的風險投資;年產值可達2000萬元,比去年翻一倍多……
瑞粵目前已引進50家企業,在孵企業38家,已有4家畢業,有3家在股權交易中心掛牌。2015年,入駐企業年產值近5億元?!拔覀兊姆趸娣e一直能達到八成以上的使用率,去年還獲得了國家級孵化器培育單位的認定?!睂O長哲說。
現在,金發科技、視源電子、冠昊生物、達安基因、科密汽車……30多家有代表性的產業孵化機構正續演著廣州開發區新的產業傳奇。據廣州火炬中心主任湯恩介紹,目前全區孵化器中已有超過八成是民營,其中又有八成多是專業型,其孵化面積和企業數均占全區總量的一半左右,它們大多是從孵化器畢業后發展壯大的科技企業自建的孵化器。
誰在“孵化”孵化器
各類孵化器為何能在廣州開發區大地上生生不息?又是誰在合縱連橫,“孵化”著這些孵化器,讓它們從一棵棵“樹木”變成了一大片有機的創新創業“森林”?“政府之手”和“企業之手”不可或缺。
企業轉型升級的內在沖動直接催生了專業型孵化器。像科密汽電公司一樣,任何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面臨轉型升級的需求。在湯恩看來,企業最好的資源就是其銷售渠道、研發平臺、管理經驗、投融資能力、行業人脈等產業資源。那么,利用企業自身產業資源進行轉型升級當屬良策,而企業建設孵化器就是一個很好的渠道。企業可以通過鼓勵內部創業、參股產業鏈上下游項目、引進項目進行產業化培育等多種方式,把這些項目納入到孵化器中去,然后注入其產業資源,從而可以不斷發現和培育具有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企業,最終實現轉型升級。
事實上,不但達安基因、視源電子這些“大佬”級畢業生這樣做,就連現在仍身處“加速器”、即將騰飛的“小巨人”也有這樣的謀劃。由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周振博士創立的廣州禾信分析儀器有限公司,經過在廣州科學城8年的“孵化”和“加速”,目前已成為我國唯一具備高性能質譜儀器正向開發及批量生產的企業,即將在新三板掛牌,現在已在廣州科學城買下17畝“旺地”,將建成3萬平方米的產業園,2017年將要打造中國第一個科學儀器產業孵化器。在采訪中,周振告訴《經濟日報》記者:“一方面,科學儀器專業人才在國內還是非常少,而我們企業在科學儀器領域是國內領先的企業,就想將上下游企業都聚攏起來培育專業人才;另一方面,雖然不少大學里的團隊都開發了相關技術,但是成果轉化沒有成熟的渠道,相關的投資人對科學儀器技術也不是很懂,不愿意投資,那么我們就決定自己來做這件事?!?/p>
“政府之手”又是怎樣推動的呢?
廣州開發區管委會本身就是孵化器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其投資建設的一批孵化器和加速器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除了1998年投資建設的留學人員廣州創業園之外,2000年到2009年,廣州開發區累計投資40億元,在科學城核心區建成了廣州科技創新基地、創意大廈、創新大廈等。截至2015年11月,省市區政府共建設孵化器9家,孵化面積達173萬平方米,占總規模的47%,在園企業1188家,占企業總數量54%。最關鍵的是,它先后孵育出后來建成的各行業孵化器的“種子”——包括人才和產業等要素。
作為引領者,當然是要制定政策,營造創新環境。目前廣州開發區已構建起“基礎服務+增值服務+專項服務”的多層次、全方位的孵化服務生態體系,針對科技型企業發展的不同需求,分階段為在園企業提供知識產權、科技研發、投融資、創業輔導等專業化服務。例如,2014年12月掛牌成立了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是全國首批設立的三家知識產權專門法院之一;先后設立了10億元的引導基金、3億元的擔?;鸷?000萬元的種子基金,支持創業企業開展直接融資、間接融資,推進創業孵化事業發展。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建設科技創新支撐體系時,先后組建基因檢測、信息服務等九大產業創新聯盟,搭建了“廣州開發區儀器設備資源庫”“科技資源共享服務站”等資源共享平臺,為實現全區創新資源共享,孵化企業抱團開展共性技術研發提供了強力支撐。
“火炬中心可以說是‘孵化器的孵化器’!”湯恩說,除了日常的區級孵化器認定和管理工作,火炬中心還致力于破解企業建設孵化器、構建區域大孵化器體系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痛點”。例如,構建企業建設孵化器的培育體系、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協同解決共性問題、推動成立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等。為培育新建孵化器的管理人員,中心連續組織了科技企業孵化器從業人員培訓班,先后組織到北京中關村、上海、深圳等地考察學習孵化器建設。為鼓勵和扶持孵化器和在園企業發展,中心還積極落實資金扶持政策,獎勵了一批優秀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資助了一批優質的科技創業團隊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對于大孵化器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身為廣州市委常委、廣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黃埔區委書記的陳志英再明白不過了,他說:“近年來,正是通過不斷打造孵化器升級版,廣州開發區得以從一個以加工貿易為主導的外向型工業園區,轉向創新與制造相結合的科技工業園,目前正向知識經濟社區邁進。”(經濟日報記者 龐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