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轉型升級有了評測體系
長江經濟帶城市轉型發展指數發布
圖為俯瞰浙江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區小梅港太湖入口處。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攝
經濟日報訊 記者沈則瑾報道: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近日發布以長江經濟帶11省(市)的地級以上城市為選取樣本的《長江經濟帶城市轉型發展指數研究報告》,從產業結構、質量效益、科技創新等6個維度對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進行數據統計賦權,通過總指數和分類指數的測評,提供一個跟蹤評價城市在轉型發展各領域進展情況的框架。
長江經濟帶轉型發展指數從一個側面揭示出城市之間的差距,幫助各城市明確發展階段和坐標,在長江經濟帶中的產業分工及區位優勢,從而更好地實現錯位發展、優勢互補,促進整個長江經濟帶產業的優化布局。例如,發揮上海在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等領域的龍頭作用,發揮長三角城市群的集聚作用,發揮武漢、長株潭、成渝城市群等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就能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破圍墻”,推動城市群在上下游形成分工,打破區域內市場壁壘,推動合作發展。
長江經濟帶轉型發展指數也可以幫助各城市通過縱向、橫向的比較,看到“同飲一江水”的其他城市的長處,發現自身的“短板”,明確下一步轉型升級的重點任務。指數研究發現,溫州、臺州等產業比較多元化、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好的地方,結構調整指數也相對較高,而產業結構的優化反過來又促進了地區經濟穩定快速發展。此外,長江經濟帶轉型發展指數也試圖揭示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狀況,有利于強化對流域生態問題的重視,推動環境跨區域治理和碳排放交易、生態補償等制度創新實踐。
經過各地政府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長江經濟帶不同城市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找到了代表性的各具特色的轉型突破口。如蘇州、南京和武漢充分利用構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機遇,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發展指數排名前列。杭州則通過積極建設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引領新興“互聯網+”發展潮流,轉型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寧波則通過培育改善轉型升級環境,借力民營企業快速發展,轉型升級順利進行。黃山、張家界和銅仁等經濟規模較小的城市,雖然在總體轉型發展指數中排名未能超越中心城市,但轉型發展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黃山和張家界利用資源稟賦,大力發展旅游業,建設旅游城市;銅仁則積極爭取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同樣在結構調整方面排名前列,轉型經驗可圈可點。
據悉,長江經濟帶轉型發展指數指標體系構建中重點關注了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轉型升級是區域內所有城市都需要面對的任務。從結構調整來看,區域城市之間尚未呈現明顯的區域分化趨勢,中游的張家界排名第二,下游的金華、麗水等排在二十名之后,說明單純的經濟總量和結構調整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相關性;二是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效果較為明顯。科技創新要素集聚、創新驅動政策密集、科技投入較大的長三角地區城市在轉型中的帶頭作用明顯,如南京在科技創新中拔得頭籌,而上游、中游大部分城市以及長三角部分邊緣城市在創新驅動轉型升級上還需要加強;三是新興經濟和新興業態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文化創意、電子商務、“互聯網+”、體驗旅游等新經濟對經濟轉型有推動作用,如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杭州在轉型發展指數中排名前列;四是轉型升級需要可持續的政策支持。轉型升級的效果并非一日之功,排名靠前的城市如上海十多年前就開始了轉型升級之路,各地政府要持續不斷地給予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
(責任編輯 :葉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