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天氣,曬到朋友圈;好水質,引來無數叫好;違法建筑相繼倒下,博得群眾點贊。人們對優良環境的渴望,體現在生活的每一處細節。
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強調,要堅定不移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路子,按照“絕不把違法建筑、污泥濁水和臟亂差環境帶入全面小康”的目標要求,全面實施“811”美麗浙江建設行動,盡力補上生態環境這塊短板。
“小康全面不全面,環境質量很關鍵”,奔跑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路上的浙江,生態環境的短板在哪里?怎么補?老百姓的環境獲得感究竟從何提升?
聚焦點
定下具體目標改善環境質量
“剛剛召開的省委全會部署補短板工作,把補齊生態環境短板擺到重要戰略位置,事關寫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大文章,事關促均衡增后勁,事關徹底消滅污泥濁水和臟亂差環境,事關厚植生態文明先行先試的優勢。”省環保廳廳長方敏說,全省環保系統迅速全面開展查補短板工作,找出38塊短板,提出70條對策措施。
這38塊短板,歸根結底就是優良生態環境供給不足、長效治理機制不完善——相比于末端治理,源頭防范是短板;相比于主要污染物減排,多因子協同控制是短板;相比于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全領域污染防治是短板;相比于自然生態保護,人居環境建設是短板;相比于打擊環境違法企業,全社會自覺守法、共擔責任是短板;相比于環保業務推進,環保能力建設和環保制度供給是短板。
具體來說,水環境質量明顯好轉,但劣Ⅴ類水體還占3.2%;河道清淤尚未全面展開,截污納管相對滯后;少數飲用水源地水質超標,近岸海域污染問題突出;PM2.5濃度持續下降,但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還不高,污染天氣發生頻率較高;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才剛起步,危廢處置能力存在較大缺口,環境安全隱患仍然存在。
為了綠水青山蔚藍天,浙江也定下了具體目標:到2020年,全省地表水Ⅰ至Ⅲ類水質比例達80%以上,劣Ⅴ類斷面全面消除,縣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94%以上,地下水和近岸海域水質保持穩定;全省設區市日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平均達80%,PM2.5年均濃度下降18%;全省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點位達標率73%。此外,記者獲悉《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正在編制中。通過嚴控土壤污染源頭,加強全過程監管,基本消除突出的重金屬污染隱患,設區市全部建成危廢信息化監控平臺。
重頭戲
治水拆違消除臟亂差
治水拆違三年攻堅,目前已見成效。以城中村改造和功能性項目建設為抓手,深化拆后土地利用,越來越受各地重視。
為更好地利用改拆土地,省政府及省國土資源廳印發、制定相關規定,明確“三改一拆”地塊的規劃用途、規模布局、控制指標、時序安排和保障措施,讓土地利用和保護工作有制度可依、科學地推進。今年1月,全省拆后土地利用信息平臺運行,有數字、有圖片,可對比、可統計,拆后利用率提升得怎么樣一目了然。
記者從省治水辦了解到,今年將重點推進“標本兼治”,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源頭治理上。既要加快清除河湖庫塘污泥,推進污泥處置利用,又要切實做好污水截污納管工作,推進城鎮截污納管和污水處理全覆蓋。以全會精神為引領,切實落實“河長制”、深入推進區域流域治水、建立健全基層治水網絡、推進市場驅動機制建設等一系列補齊現存短板的工作已經全面鋪開。
風景在變美,水質在變好,空氣質量也要跟上。今年除繼續推進黃標車和燃煤鍋爐淘汰、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外,還全面啟動13個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和港口船舶污染控制。以此為契機,深入推進能源結構優化、產業和布局結構調整、工業廢氣治理、機動車船污染防治、城市煙塵污染整治、農村廢氣污染治理等六項行動,全面加強聯防聯控。
基礎樁
監督更有力執法更嚴格
從今年4月開始,全省今年的“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督查工作正式拉開序幕。30個督查組對我省各縣(市、區)和市本級開展3輪督查,對每個縣(市、區)開展督查工作的時間一般為5天,有需要的還將進行跟蹤督查。
今年以來,我省各級環保部門已訂立監管執法責任狀,迅速部署開展環保百日執法、“五水共治+環境執法”行動,從重從快從嚴打擊環境違法。今年一季度全省環境執法移送公安案件166件,行政拘留92人,刑事拘留103人。
接下來,監管執法會更嚴格。今年將繼續加密執法稽查,對30%以上的市縣開展稽查,一方面實行隨機抽查和抽查督查制度,實現對國家和省重點監控企業現場抽查督查全覆蓋,另一方面深化環保公檢法聯動執法,加大打擊力度,建立全省企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平臺,實行失信黑名單制度。
(責任編輯 :汪葳)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