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穿住行樂——在互聯網與生活結合日益緊密的今天,人們的日常行動已須臾離不開手機、電腦及其豐富的應用平臺。然而,形形色色的應用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風險:叫外賣有可能碰到黑店,約專車有可能坐上黑車,看直播有可能遭遇“很黃很暴力”……對普通的“小白”用戶而言,很難從繁雜的內容中,辨識出非法、有害的部分,提前規避損失與傷害。
生活服務類的互聯網應用,與老百姓的生活安全和身心健康息息相關。對于其內容顯然不能霧里看花、水中望月,必須有人悉心守護。
案件頻發 用戶擔憂
一段時間以來,由團購、外賣、約車等平臺引起的熱點事件頻發,觸動公眾神經。近日,有媒體披露,北京警方破獲一起涉嫌利用團購網站從事涉黃活動的案件,兩家知名團購網站牽涉其中。令人驚訝的是,某團購網站工作人員在為涉黃窩點提供網頁更新服務時被抓。在審訊中,該工作人員承認該商戶可能“涉黃”,且公司在“資質審核上存在漏洞”。在團購網站上,該商家發布的圖片非常暴露,用戶留言也不堪入目。然而,如此信息還是堂而皇之地掛上了網站,并時常得到更新。
類似的事件屢見不鮮。今年“315”晚會曝光的外賣平臺存在問題餐飲商戶一事中,同樣有網站工作人員參與其中,為黑作坊背書。
在網絡直播平臺,不良內容一度也十分泛濫。網絡主播直播飆車發生車禍、某平臺直播“造娃”、女主播衣著暴露甚至露出隱私部位……對此,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要求,嚴厲打擊頂風制作傳播淫穢色情信息的網絡直播平臺。
約車平臺中,接單車輛與認證信息“貨不對板”的情況也不鮮見。“五一”期間,一名廣東女教師被順風車司機搶劫并殺害,類似多起案件引發輿論洶涌。
頻頻見諸報端和網絡的事件與案件,讓不少消費者成了“驚弓之鳥”。誰來審核這些互聯網平臺上的內容,又有誰來守護我們的安全?
利益作祟 監管不彰
對于涉黃、涉暴力等內容,互聯網管理條例明確規定,若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發現其網站傳輸的信息明顯屬于違規內容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保存有關記錄,并向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報告。
顯然,漏網之魚為數不少。為何不少應用平臺甘于冒著違法的風險,對不良信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有業內人士以直播平臺為例分析,入行門檻低、利益驅使是導致亂象頻發的重要原因。有的直播平臺,只要將身份證審核上傳并認證銀行卡,就可以進行直播。
利益,顯然是驅使網絡平臺放松警惕的原因之一。在同類產品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如何吸引更多商家和用戶入駐,是平臺生存并發展的關鍵。因此,身份審核、涉黃信息清理、日常內容監管等重要程序便被有預謀地忽視了。
此外,監管難也是問題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企業而言,面對平臺上的海量信息,無論是事前審查,還是運行過程中的監管,都是一項頗為復雜的工作。而監管部門也往往只能在惡性事件發生后進行事后監管,且處罰力度有限,違法成本低,難以起到震懾效果。
對互聯網企業而言,“不作惡”應當成為起碼的底線。丟了道德、悄悄“放水”,為違法違規內容敞開大門,雖然可以短期獲利,但從長遠看,這是給自己上了定時炸彈的發條。
嚴格準入 嚴肅懲罰
保障互聯網空間的風清氣正,既要靠自律,也離不開他律。
作為互聯網企業,平臺方有責任履行好第三方審核義務,嚴格準入,把黑車、黑作坊、黃色信息擋在大門外。例如,針對網絡直播平臺的涉黃問題,不少直播平臺作出承諾,并對主播的著裝、妝容做出規定。盡管如此,平臺上的不良內容仍難以禁絕,漏網之魚時常遭到媒體熱炒。上個月,文化部公布數家直播平臺名單,因其涉嫌提供含宣揚淫穢、暴力、教唆犯罪等內容被列入查處名單。
而對于監管部門而言,盡管近段時間頻頻出手,有效控制了不良信息泛濫的趨勢,但從總體來看,目前的監管力度仍顯輕軟,監管時間仍有滯后。
有業內人士認為,既然平臺自身的內容審核能力有限,監管部門應前置監管審核。一方面,對于類似平臺應建立較為嚴格的審核程序;另一方面,應對違規平臺進行及時而嚴肅的處理,以儆效尤。(劉 峣)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