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方式大致分為五種:第一,將保護對象列入保護體系,即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或列為‘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也就是文物點,比如天津西站老站房;第二,開辟為博物館,比如大沽船塢;第三,開辟為創意產業園區等,比如棉三創意園區;第四,改為商業用房。第五,以露天遺產為依托開辟為室外公共空間。”6月11日,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天津市文保中心主任梅鵬云向前沿新聞記者介紹了目前本市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主要做法。
工業遺產是當代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筑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2006年4月,首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無錫論壇”將保護工業遺產作為主題,它是工業遺產保護的理念正式進入中國的標志。隨后開展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便將工業遺產列為重點。
天津的工業遺產植根于近代中國的百年風云。19世紀下半葉,由于李鴻章等洋務派的長期經營和西方資本的涌入,天津開創了中國北方工業化的先河,成為工業文明在中國北方的啟蒙中心。天津機器局、開平礦務局、大沽船塢等一批工礦企業拔地而起,并架設了中國最早的電報線、電話線,鋪設了中國最早的鐵路,發行了中國第一枚郵票——大龍郵票,建立了直接服務于工業文明的中國第一所大學——北洋大學。20世紀初,袁世凱又在天津實施“新政”,組建了直隸工藝總局、北洋銀元局、造幣總廠、直隸高等工業學堂等。與此同時,自19世紀下半葉開始,天津“三條石”地區逐漸形成了小型民族鑄鐵、機器工業的集中地。從民國初年到抗戰前夕,天津工業得到迅速發展,興建了以六大紗廠、兩大毛紡廠和永利堿廠以及一些面粉、皮革工廠為代表的一大批近代企業。此外,海河與運河上還陸續架設了一批金屬結構的開啟式橋梁,其中的萬國橋(今稱解放橋)成為天津的重要標志。抗戰期間,為了將天津建成侵華基地,日本又在這里投資設廠,興建了一批機械、橡膠工廠。到1949年,天津市共有工業企業4708家,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工業城市。
根據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建國后,特別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建的某些重要工廠也可以被視為工業遺產,如因國產第一塊手表而誕生的天津手表廠、生產出中國第一臺電視機的天津通訊廣播公司等。在天津曾經擁有的156個工業門類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發展起來的占了近半數。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這一發展趨勢,為天津工業遺產的保護增添了后勁,開辟了前途。
2006年,天津市開始對工業遺產進行專項保護。當年夏秋之際,在市政協學習與文史資料委員會、天津博物館、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組織下,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化遺產保護專業的數十名學生對全市的部分工業遺產進行了初步調查。2007年3月至6月間,為了進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試點工作及配合“文化遺產日”活動,天津博物館與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及有關區縣的文化遺產保護部門共同進行了第二次工業遺產調查。與此同時,為廣泛宣傳“三普”的意義,天津市文物局與有關媒體共同舉辦了“知家鄉文化遺產,愛天津歷史傳承”市民評選文化遺產活動,在全市104處不可移動文物中,評選出10處市民最喜愛的不可移動文物。在這些文物中,工業遺產占7處,分別是: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大港油田的發現井—港5井、福聚興機器廠舊址、津浦鐵路靜海站與楊柳青站、塘沽火車站舊址、天津印字館舊址、原造幣總廠舊址。(前沿新聞記者吳宏)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