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端午小長假第二日起,雨水便頻繁光顧京城,而雷電、冰雹等也相伴而來。6月13日傍晚,北京又迎來入汛以來最強一次降水過程,全市范圍內以中到大雨為主,局地出現暴雨。這似乎也是在提醒公眾,北京已正式進入“防汛時間”。
6月13日11時30分,北京市氣象局啟動今年首個四級應急響應,打響第一聲防汛“發令槍”。根據北京市氣象局預測,今年汛期內北京地區降水量為310至350毫米,接近去年同期,較常年偏少一至二成。但受到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影響,汛期天氣氣候形勢較為復雜,防汛形勢依然嚴峻。5月以來,北京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四成;6月1日入汛以來,北京市累計降水量為28毫米,比多年平均同期降水27毫米多4%。
“雖然近50年來北京市汛期降水整體呈下降趨勢,但局地暴雨有加強趨勢。”市防汛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6月13日起,北京市對汛期應急響應啟動條件進行調整,在原有基礎上增加對冰雹、大風天氣的應對措施。具體說來,當氣象部門預報降雨過程伴隨有6級以上大風,或降雨過程伴隨冰雹天氣時,全市各部門、各區便可按照預案啟動應急響應。此舉是為防止強對流天氣導致枝葉、雜物墜落并堵塞排水口,引發局地積水情況。
事實上,在入汛前,北京市就已修訂完善防汛應急、洪水調度、應急搶險等180多項重點預案,特別強調要做好布控,堅持“一橋一策”,在下凹式立交橋要確保人員到崗備勤,加強雨中巡查和打撈,及時處置積滯水情況。
同樣在入汛之前,北京氣象部門集中力量進行短時臨近精細化預報技術研究,持續改進區域數值模式,提升模式業務應用成效;組織氣象災害觀測試驗,研究確定更精細的致災閾值;進一步完善分區預警機制;以“互聯網+”模式推動公共服務智能化、精細化發展;推進《北京市氣象災害防治條例》立法進程。正是因為圍繞業務、技術、服務及預報員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扎實準備,氣象預報預警服務的防汛指揮棒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
——北京已組建83個防汛分指揮部,依法落實各級政府、各級防汛指揮部防汛責任制,層層簽訂防汛責任書。通州區專門成立北京市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防汛專項指揮部,制定防汛應急預案和排水方案;懷柔針對旅游景區、賓館飯店等重點區域進行災害風險評估。按照“專業化與社會化相結合”的原則,北京組建了近27萬人的防汛搶險隊伍,充實15大類防汛物資。
——衛星定位技術將在防汛度汛工作中派上大用場。依托北斗導航衛星系統,北京139座下凹立交橋的搶險抽排位置、檢查井及雨水箅子等重要設施將實現坐標定位。當積水淹沒抽排檢查井或雨水箅子時,能通過坐標定位快速確定地點。
——道路積水遠端交通疏導工作機制得以建立。市交管部門針對易積滯水點制定遠端疏導方案,充分利用新媒介發布積水及繞行信息;與百度地圖、高德地圖等開展即時聯動,當出現強降雨天氣時,通過手機GPS定位、后臺數據分析,軟件運營商將在手機地圖上推送警示圖表,預警信息、積水點和擁堵點。
——全市77座下凹式立交橋雨水泵站具備防汛排水功能;針對強對流天氣情況下,樹葉、雜物已堵塞排水管道的情況,市防汛辦還趕制一批專業雨水箅子疏通工具,配發給搶險隊伍和交通警察。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