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席卷世界的歐洲杯,讓中國的球迷群體過足了癮,體育產業的巨大魅力和潛在市場再次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中國的體育行業正在快速發展,2015年體育行業增值4000億元,堪稱是體育行業的元年,而國家的期待是“2025年體育行業達5萬億元”。
早在兩年前,國務院就正式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指出:“到2025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增加值為2萬億元。”
同時,國家體育總局在今年5月份發布的《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引導有實力的體育企業進行兼并、重組、上市,積極支持海外并購。
在政策的預熱下,萬達、蘇寧、阿里巴巴、樂視甚至騰訊等巨頭都在紛紛布局體育產業。而隨著資本巨頭的進入,體育界的藍海即將因為競爭而變為紅海,體育產業將迎來泡沫還是風口?
爭相布局體育產業
事實上,資本巨頭們早就盯上了體育產業這塊“蛋糕”。
記者梳理發現,在最近的一年多時間里,華人文化、騰訊體育、阿里體育、萬達體育、樂視體育這5家資本巨頭在中國體育產業領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布局。
近年來,國內企業更是走出國門,參與到海外并購之中。
前幾年,很多人關注的足球還都是一些甲級聯賽,乙、丙級俱樂部等沒有受到我國過多的關注。而從去年年初開始,歐洲的一些知名俱樂部就開始被國內機構購入變為“己有”,其中比較知名的俱樂部例如西甲的馬德里競技隊被萬達集團以4500萬歐元收購了20%的股份;英冠的阿斯頓維拉隊被聯合睿康集團以6000萬英鎊收購100%的股份等。
而且,隨著互聯網的滲透,資本在體育產業有了更多的玩法。
據記者了解,在蘇寧控股國際米蘭的第二天,6月7日,暴風科技就宣布暴風體育成立,將與MP&Silva、光大證券在體育版權、內容、互聯網服務和VR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在體育版權、內容、互聯網服務和VR領域共同構建世界體育產業新生態。暴風集團CEO馮鑫稱,“互聯網將是點燃中國體育產業的火種。”
值得關注的是,各大資本巨頭不僅在時間上互不相讓,在內容上也是你爭我奪,燒錢圈地。
在內容方面,馬云旗下的云鋒基金參與了樂視體育的A+輪融資,還于去年9月成立體育集團;騰訊則以5億美元拿下NBA中國地區5年獨家網絡版權;阿里巴巴在兩年前就以12億元入股恒大足球俱樂部。
暴風影音日前宣布已獲得2016-2017賽季中超聯賽新媒體轉播權,2016-2017賽季CBA聯賽官方合作伙伴,并成為中國男籃國家隊官方贊助商,中國女籃官方VR視頻合作伙伴。
而作為兩年前就進入了體育產業的樂視網,更是被行業內部稱為體育市場的“綠巨人”。今年1月以1億元冠名國安俱樂部,冠名五棵松體育館為“樂視生態中心”。4月宣布27億元獲得中超兩年網絡獨家轉播權。樂視體育目前已擁有300多項賽事、1萬多場比賽的直播權益,涵蓋歐洲頂級足球聯賽、ATP和WTA網球巡回賽、一級方程式賽車等中國觀眾關注的大小賽事。
在體育產業觀察人士楊女士看來,資本的進入不足為奇。
“體育產業一直是最直觀的粉絲經濟,觀眾無論在現場還是看直播,都會有自己的主觀傾向和訴求,這種傾向和訴求,有極大的概率轉變為市場的消費潛力。體育賽事越精彩,就越有大量的觀眾基礎,以歐洲杯、世界杯這些足球賽事為例,在部分國家甚至會臨時設定假期鼓勵人們去觀看比賽。這都是消費的熱點,而我們國家是人口大國,有著更加廣闊的受眾和市場,資本進入體育產業是大勢所趨。”楊女士告訴記者。
變現難題仍存
在記者的采訪中,上述觀察人士楊女士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不過,體育產業就這么一塊蛋糕,有資本來是好事,太多了就要產生泡沫,受傷的還是產業本身,而且,投資進入之后的變現等問題,也是各大企業需要考慮的。”
有業內人士指出,相較于其他行業,體育產業的發展在近些年還是比較緩慢,雖然經過多年的運營和發展,整個產業還是呈現體育用品這一種單一的盈利模式。
根據中國體育產業聯合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初,在中國將近3600億元的體育產值中,76%來自于體育用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國家支持政策的引導,以及行業本身成熟度的逐步增加,除了互聯網巨頭,以創投機構為代表的社會資本,也已經開始向體育產業大規模進軍。
人人都想要這塊“蛋糕”,各大資本巨頭紛紛重金砸向體育產業,投資體育產業的變現也必然是各大巨頭所關心的問題之一,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總經理于竟一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現如今,歐美的體育產業相較國內甚至其他地區是比較成熟的,其一是賽事的運營和門票收入,還包括比賽本身場地上的也有很多賽事,這是一個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其二就是贊助,比如很多球隊的贊助商,主要都是以logo為主。上場球員的穿著上印著贊助商的Logo,以傳播性為主,價值巨大,最重要的就是版權,特別是很多足球、奧運會轉播權的價值。而從商業變現的角度來看,體育賽事、體育俱樂部投資回報的多少,與觀眾的人數和贊助商相關,觀眾的注意力是跟廣告的商業價值直接連線的。”于竟一繼續說。
值得注意的是,體育產業的延伸性,這種延伸性的產業鏈包括明星經濟、球員經濟等,這些的關聯是從各方面體現的。能否全產業鏈地運營一個俱樂部對于大多數中國企業來說還是一個未知數,因此變現就成了一道擺在各路資本巨頭面前的難題。
市場前景可期
不過,對于體育產業整體的發展態勢,楊女士還是持樂觀的態度。
“體育產業沉寂太久了。”楊女士說,“資本的進入會帶動整個產業鏈的活力,對于未來,我還是很期待的。也許資本巨頭們跑馬圈地之后,會形成一個幾家獨大的穩定局面。”
而且,“互聯網+”的介入,讓體育產業與互聯網進行了深度的融合,產生了微妙的化學反應。
“目前在政策利好之下,資本的涌入對于足球產業全方位幫助都十分巨大,雖然中國的體育賽事爭奪正處于混亂之際,但是這也是最精彩的時刻。
體育產業最可能會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進行價值評估和重構,相較于西方賽事版權大多被電視臺所”占有“的狀況,中國恰恰是以互聯網的方式來轉播供觀眾觀看,其最有可能建立互聯網和體育的新模式。無論對于互聯網巨頭還是創業者都代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于竟一補充道。
對此,行業分析人士也普遍認為,體育產業迎來的資本狂潮是投資的新風口,即便有泡沫存在,也只是一時的過熱,塵埃落定之后,這個新風口帶來的將是無限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