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江城武漢雨水連綿,空氣濕潤得似乎能擰出水來。6月末,“我的公交我的城”重大主題宣傳活動中線采訪團到訪武漢,深入公共交通服務基層,近距離采訪奮斗在第一線的公交人,切身感受到武漢公交人的熱情、堅守、鉆研與不懈追求。

曾令成在做發車前的準備工作。新華網 張道營 攝
“孤膽英雄”曾令成:一個人一輛車和他的一條線
清晨5點,曾令成準時走出家門,騎上自行車,半小時后到達位于武漢火車站附近的公交場站,他熟練地取車、驗車,坐上駕駛臺,踩下油門,594路公交車就迎著晨曦開始了一整天的忙碌。
1998年洪水過后,武漢市為了解決天興洲居民屢受洪水侵害問題,在洪山區北洋橋村興建了移民新村,安置島上數千居民。
村干部楊悟明介紹,雖然村民們撤離了天興洲,他們的田地卻帶不走,村民們返往天興洲和移民村很不方便。
2000年12月,594路公交開通,承擔起村民們從北洋橋移民新村到青山碼頭的往返任務。自開通之日,該線路的運營時間便與青山碼頭和天興洲間的渡船同步,方便村民們上下島。
曾令成是土生土長的天興洲人,594路第二任司機,在成為公交司機前是地道的農民。2009年4月,公司領導突然讓他接手594路,曾令成知道這是個苦差事,他還是接下了這個線路——594路連著他的兩個故鄉,乘載著的是他的鄉親。
7年來,單人單車,風雨無阻。曾令成告訴記者,一條線路只有一個司機,確實有些寂寞,有時也想找人聊聊天。
他的同事林力超對記者說:“我給老曾帶過班,594路確實難跑,一開7年我可干不了。”
多年來,曾令成與乘客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車上有他自己配置的藥水、針線包,乘客也樂意讓他捎東西。
當記者問他打算啥時候退休時,這位曾經的莊家漢露出樸實的微笑:“我準備一直干到退休。”

姚婕(右一)正在回答乘客問詢。新華網 張道營 攝
“陀螺站長”姚婕:萬能機器貓般的存在
采訪團來到軌道交通2號線漢口火車站時,身著靚麗工作服的姚婕正在耐心回答乘客提出的各種問題。
姚婕對記者表示,漢口火車站連接國鐵,是旅客們進入武漢的第一站,也是離開武漢的最后一站,是“城市窗口”,得盡量回答乘客提出的問題,不是工作范圍內的事兒也得管。
姚婕碰到過一位74歲的老人,他聽信廣告宣傳從佳木斯來到武漢“投資掙錢”。姚婕看到背著小包袱的老大爺獨自一人,就主動迎上去問:“有什么能幫您?”老大爺陸續說出了不想給家里添負擔,要加盟某保健產品“投資掙錢”的事兒。姚婕積極與駐站民警聯系,證實這是一起投資騙局。
老人返家前緊握著裝有兩萬元現金的小包袱,眼含熱淚地向姚婕送上了一面“好人一生平安”的錦旗。
類似的事情姚婕做了很多,她說:“乘客的每一聲感謝,每一個微笑,都是對我和同事的最大認可與褒獎。”
姚婕曾經用3個多月的休息時間,遍訪武漢三鎮100多所高校,制作出一份截至目前最全面、最新的“武漢地鐵高校導乘圖”。在姚婕看來,想要從服務乘客到感動乘客,需要多留心“分外之事”。
在姚婕的帶領下,車站員工堅持有問必答,做到“問不倒”,每名員工對漢口火車站周邊信息及武漢基本概況了如指掌。
姚婕和她的同事就如萬能的機器貓,隨時準備向遇到困難的乘客提供幫助。

孫宏杰(左一)邊工作邊向徒弟傳授地鐵保電技能。新華網 張道營 攝
“掃地神僧”孫宏杰:藝高人膽大的地鐵匠人
夜深時分,目送最后一班列車駛離站臺后,武漢地鐵運營公司供電專業主任技師孫宏杰帶著他的試驗工班隊員,換上工作服,穿好絕緣鞋,開始了夜間的維保工作。
2012年,在孫宏杰建議下,武漢地鐵成立了一個特殊供電班——試驗工班,其最主要的任務是測試供電保護裝置功能。這套裝置與重要供電設備相連,起著類似“安全哨兵”的作用。
武漢地鐵現在共有1981臺供電保護裝置,每臺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試驗,為了不影響列車正常運營,所有工作必須在列車收班后進行,從24點一直工作到凌晨4點。孫宏杰一年有四分之一的夜晚在車站變電所里度過。
武漢地鐵在國內首先采用了供電系統下接觸式接觸軌,供電比常規的接觸網供電更加安全,但檢修得全靠人工,對電工的技能要求極高。孫宏杰和同事從零開始,逐步探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供電維修保障體系。
當記者問他怎樣才能干好這份工作時,他說要“膽大心細”。短短的四個字背后卻蘊藏著孫宏杰十二年如一日的刻苦鉆研。畢業于鐵路中專的他每年要“啃掉”900多頁英文圖紙,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也讓他保持了不斷的地鐵供電知識更新。
記者注意到為了隨時待命,孫宏杰專門配備了兩部手機,生怕信號不好誤了大事。
孫宏杰不僅自己技能高超,還熱心于“傳幫帶”,用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方式來培養新人。雖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工班長,武漢地鐵運營公司近300人的供電技工隊伍中,卻有八成得叫他師傅。
有同事以金庸筆下的少林“掃地僧”形容他:看似不起眼,實則身負絕世武功。“在這個崗位上,就要把該做的事做好。”孫宏杰說。這名平凡的地鐵保電工生動詮釋了何為干一行愛一行、何為藝高人膽大、何為新時代的“大國工匠”。

趙金梅(左三)在接受記者采訪。新華網 張道營 攝
“勞模搖籃”24路公交:不變的“誠信服務、便民為民”
武漢24路公交開通于1958年,屬于江城首批公交線路,現有員工52人,運營車輛20臺,途經鐘家村、古琴臺、 中山大道等繁華地帶,是一條貫穿城市中心的公交干道。
近60年來,24路員工換了一茬又一茬,車輛更新了一批又一批,但其履行“誠信服務、便民為民”的理念卻沒有變。
提到24路“誠信為民”的理念,就不得不提到老乘務員趙金梅。這位24路第一個走向全國的先進工人代表,曾受到毛主席的接見。她在工作中摸索出一套“三提醒五必報”的服務語言和工作技巧,并多次放棄提干機會,一心扎根在基層,用心做好“傳幫帶”工作。
老師傅帶新徒弟的傳統在24路一直堅持了下來,記者在采訪中就聽到一個小故事。年輕駕駛員戚楊因工作需要被借用到24路,他剛到車隊就發現,這里的老駕駛員有問題一起分析,有困難一起想辦法,跟其他車隊的氣質不一樣。借用期快滿時,他找車隊領導“公關”想留下來,甚至還當著車隊管理人員的面哭了起來。最終,他靠著自己的技術和執著留了下來。
為了保障城市公共交通動脈的順暢運行,無數公交人在默默奉獻和堅守著,正是有了他們,武漢乃至全國城市的公共交通才讓生活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