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蘿崗頤年園曾經是上世紀90年代設立的公益養老工程。早在1996年,金伯就花了近200萬元買下了其中一套養老別墅,打算以后安享晚年。沒想到,20年過去,房子卻依然沒能入住。最近,這里已成一片建筑工地,還住進了建筑工人。開發商方面表示,將用兩三個月對房子進行翻新,再談收樓事宜。
金伯買養老房20年,如今無法入住。這一切,都要從1996年他看到頤年園的廣告開始說起。
花181萬元購得別墅
1996年,金伯從中國澳門來到頤年園看房,別墅那時還沒開建,但開發商一直勸他繳費。
今年84歲的金伯出生在廣州,后來到中國澳門工作。上世紀90年代中期,金伯快退休時,正所謂落葉歸根,老人決定回到家鄉廣州養老。
“當時看到了很多廣告宣傳,說那里是香雪風景區,環境好、有山有湖,還要打造老人村,建成集老年人居住、度假療養、娛樂于一體的老年人樂園。”于是,金伯動心了。1996年,他專程從中國澳門回廣州到頤年園看房,“那時候,已經看到不少別墅建起來了,但我還是覺得位置不夠好,于是我挑了大湖旁邊的地塊,幾乎是整個養老別墅區位置最好的。”
金伯說,他挑選的別墅那時還沒開建,但開發商一直勸他繳費。很快,他以181萬元的價格購買了頤年園的一套在建別墅,一次性付清款項。“除了房款,還交了安保設施費、稅款、花園定金等,差不多花了近200萬元。”金伯說。
開發商經過數度更替

本報1999年曾經就頤年園“爛尾”事件作報道。
當初的廣州穗高工程開發有限公司已變成廣州市東正置業有限公司新組建的廣州頤年園發展有限公司。
剛買下養老房,金伯一有空就回廣州參觀施工現場、了解建設進度。他回憶說,工程開開停停,購房后大約兩年,頤年園首期就建成了。
“感覺很漂亮、很滿意,真的是青山綠水,還種了很多荔枝老樹。”說起當年盛景,金伯依然眉飛色舞。他親手在自己嶄新的別墅門外種下了一株番石榴樹苗。“打算住進去之后,慢慢地打造自己的小花園。”
按照合同,開發商應該在2001年6月28日前將房子交付給金伯。沒想到,開發商卻一直沒有通知入住,也沒提交付房子的事情,房產證也沒了影。
這時,金伯才聽說,原來由于開發商資金不足,房子已經幾經轉手。如今的開發商從當初的廣州穗高工程開發有限公司變成了廣州市東正置業有限公司新組建的廣州頤年園發展有限公司。同年8月,他又與新的開發商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當中約定將在2001年12月31日前交樓。
官司纏身安居夢難圓
2015年,金伯拿到仲裁費1.5萬余元,但未拿到房子。
讓老人郁悶的是,盡管對方一直承諾會盡快辦好房產證,但一期住宅由于歷史原因沒有大確權,不具備辦證條件,未能交付房產。
金伯委托律師向廣州仲裁委員會提出申請,裁決與廣州頤年園發展有限公司的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廣州市仲裁委員會做出裁決,要求開發商向金伯按照同期銀行固定資產貸款利率的1.2%支付逾期交房違約金,同時要求開發商繼續履行合同,交付房屋并辦理房產證,此外仲裁費同樣由開發商承擔。
2010年8月,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出執行裁定書。2015年,在蘿崗區人民法院執行局的幫助下,金伯總算拿到了仲裁費1.5萬余元。此時,距離裁決已過去了5年,距離購房也近20年了。
回購價格未談攏
記者陪同金伯找到了開發商辦公室。一名姓林的工作人員介紹,之前的確是歷史遺留原因無法辦房產證,之后雙方又一直在打官司。
林先生介紹,當法院要求執行仲裁后,開發商曾希望以800萬元的價格回購金伯的別墅,但金伯卻不同意,要求1200萬元。經過法官調解建議為1000萬元加上違約金賠償,但開發商認為價格太高、無法接受,于是作罷。由于雙方一直無法協調,今年年初,開發商同意繼續交付房屋,辦理房產證等手續。
對此,金伯坦言,其實他更希望拿到房子,“只有把房子交給我,我拿到房產證了,我才能有主動權,不管我選擇自己住,還是200萬元賣了它,甚至捐了它,我都能自己決定。”在金伯看來,這套房子加上地段的價值也不止800萬元。
記者查閱相關報道稱,如今房子所在的錦林山莊位于科學城板塊,去年底推出的76套別墅組團“凡谷”,售價從1000多萬元到四五千萬元不等,當時就已經售出約一半。
至于房產證的問題,林先生拿出一本荔園二路6號的房產證向金伯解釋,目前房產證已經辦下來了。但記者看到,房產證上權利人的名字仍是廣州市東正置業有限公司。林先生解釋,“現在大確權給了公司,只要金伯同意,就可以辦理過戶和房產證。”
對于這樣的解釋,金伯卻不滿意,“收樓日期一拖再拖,現在房子依然破敗不堪,還住滿了建筑工人,要我怎么收樓?”面對金伯的質問,對方稱,將用兩三個月對房子進行翻新,雙方再談收樓事宜。
12日,記者陪同金伯來到頤年園。道路兩旁有大型購物廣場和正在修建的地鐵。這里已成為商品房,牌匾高懸“錦林山莊凡谷”幾個大字,別墅的售價更是達上千萬元。
但走進小區中的頤年園,記者發現這里是一片工地。一座座極具現代感的別墅正在拔地而起,不少主體建筑已經基本完工。
沿著泥濘的小路,金伯找到了自己當年買下的別墅,這棟紅磚白墻的別墅如今銹跡斑斑,雜草叢生。房子里住著十多名在此修建新別墅的建筑工人。別墅上掛著荔園二路6號的路牌。
看著當初在別墅旁種下的番石榴樹已青蔥挺拔,金伯嘆了口氣,“當年10元買的小樹苗都這么大了,我卻還沒能住進來。”
文/廣州日報記者申卉 圖/廣州日報記者蘇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