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7月15日訊(記者 韓璐) 近日,濟南一市民在餓了么網站訂了外賣,因送餐慢給了商家差評,之后被商家找上門砍傷,多處傷口共縫了19針。
同樣在不久之前,一成都市民乘坐Uber拼車,給司機低星級評價之后,收到了一連串的騷擾短信。一名專車司機向媒體透露,司機圈中一部分人會用“呼死你”軟件報復給差評的乘客。
更有甚者,廣州一女大學生因給網約車司機打了差評,就被該司機污蔑成性工作者。該司機還將女生的手機號、微信頭像等個人信息發布在黃色網站上,導致其短時間內遭受大量騷擾。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網絡平臺的用戶因給出差評,遭到騷擾、污蔑、威脅、以至人身傷害的事情從網購評價機制建立之初就開始出現,隨著共享經濟、互聯網+等業態的發展,類似糾紛不斷出現。
有評論稱,被評價方對于“差評”那么關心,正說明在網絡這個虛擬社會中“信用”是多么重要——正是基于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線上線下的互動、大數據的應用,網上“誠信社會”其實已經先行一步了。
由于“信用”“評價”的重要性,為了利益,一些背離制度建立初衷的現象蔓延滋長開來。上述消費者的遭遇是其一,“職業差評”“刷單”“平臺黑號”等現象更是不斷透支著網絡評價機制的公正性,將信譽機制變成可以買賣的商品,商品和服務的提供方、消費者和平臺都在受到困擾和傷害。
在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中:消費者“差評權”的維護涉及到了數目最為龐大的群體;商家不受同行惡意抹黑、在公平透明的環境下正常經營的權益,關系到互聯網經濟的效率和活力。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針對伴隨網絡評價機制而來的問題,一些措施有望趨利避害、凈化商業環境,如隱藏電話號碼等用戶真實信息、大數據監控交易動態識別惡意賬號等。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