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保監會發布消息,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將擴大至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及江蘇、浙江、山東和廣東的部分地級市。
現代快報記者調查了解到,現實中,隨著房產稅、遺產稅的逼近,以及觀念的轉變,不少老年人不再“守著房子留給后輩”,而是在自己的生活品質、兒女的面子、財產的分配之間找到平衡點,以多種方式處置好房產,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南京,民間版“以房養老”正風生水起。
民間版“以房養老”
故事一 用房租付養老院的錢,還有富余
昨天中午,86歲的孫奶奶正坐在自己房間的桌子前,等著吃午飯,房間內開著空調,很舒適。老人的聲音很洪亮,不過她卻摸著自己的腰,說身體不行了,“脊椎有問題,走不了路。”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孫奶奶2012年9月住進了銀杏樹老年人服務中心。“原先,老伴去世后我就在大兒子家,但是有了重孫,兒子要忙老的,又要帶小的,忙不過來。我就想不如到養老院,還有人專門照顧我。”
當時,孫奶奶在附近找了很多養老院,都不滿意。“現在退休工資每個月3000多塊錢,當時還要少點。找個一般的,環境不好。找個好點的,退休工資付不起,我又不想給孩子添負擔。”想到以后也不會回去住了,孫奶奶就把自己和老伴兒的房子租出去了。
“也舍不得租的,但是孩子們有自己的家,我不可能回去住了。不如租出去,我自己找個好一點的帶康復護理的養老院。”孫奶奶說,兒子們也同意了。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孫奶奶住的這家養老院每月4000元,包括了吃住、護理等各種費用。“我不能自理,吃飯他們每頓都給我送上來、吃完再端走。洗澡、洗衣服、上廁所都代我搞。還有醫生每天兩次來查房,小毛小病都有人看。”孫奶奶說,多花點錢,自己住得很舒心。交完養老院的錢,房租還有剩,相當于賺錢了。“等到我什么時候走,房子還是給兒子,是租還是賣,我就不管了。”
故事二 賣掉房子,準備一直住在養老院
與孫奶奶不同,住在秦淮區一家養老院的韓爺爺和王奶奶這對80多歲的老夫妻,把住了一輩子的房子賣掉了。“我們倆身體都不好,一年到頭,不是他住院就是我住院。我們家侄子兩頭照顧不來。他自己要上班,還有家庭要顧。回家請個保姆也要花錢。想來想去,還是到養老院比較方便。”王奶奶表示,他們到養老院已經5年了。
“一開始也沒想賣房子,也沒租出去,就空在那里。后來我們在這邊住得蠻好,以前一年起碼跑兩次醫院,到這兒以后一趟醫院都沒跑過。我們就想以后在這兒定下來了。”而家里房子空著也是空著,老夫妻倆就起了賣房的心思。“我們年紀大了,也想趁著還清醒,把房產處理好。”奶奶表示,自己沒有兒女,不如賣了房子,貼補住養老院的錢。
目前夫妻倆住一間房,每月花5000元。“我們倆退休工資加起來6000多元,也夠付養老院的錢。但是他工資高,我兩千出頭。他不放心,怕我以后一個人吃虧,還是房子賣了,自己手上有錢放心些。”
于是,前兩年夫妻倆把房子賣了,得的幾十萬交給了一個小輩管理。“孩子人很孝順,每個星期都來看我們。而且和我們簽了承諾書,養老院和我們鄰居做的見證人,要對我們老兩口負責任。”
官方版“以房養老”
“抵押房產養老”目前沒有進展
政策:2012年4月,南京出臺《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就提及“以房養老”,這是南京官方首次明確表態鼓勵“以房養老”。2014年,南京市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探索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業務試點”。
2014年底,江蘇省金融辦、省民政廳、省財政廳、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省銀監局、省保監局六部門聯合出臺《關于財政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意見》,江蘇省金融辦透露,“以房養老”政策正式列入計劃,探索開展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俗稱以房養老)。
案例:老人申請,沒人接招
2013年9月,90歲的張啟韻是南京首位申請“以房養老”的老人,她自2010年起向社區和街道提出,以自己名下位于新街口如意里那套40平米左右的單室套產權房作倒按揭,所得用于改善自己獨居的生活條件,然而沒有機構和企業敢于接招。老人已于兩年前去世,生前把房子賣出61萬元。而目前新街口附近二手房的房價已近3萬元一平米。要是擱在今天,張奶奶的房子總價可以說已經翻倍了。
昨天,現代快報記者從省民政廳和南京市民政局了解到,這種將住房反向抵押式的“以房養老”試點業務沒有任何進展。相關負責人透露,因為法律制度缺陷,此模式在江蘇和南京均停留在研究階段,期待國家的頂層設計。
原因:房價波動太大
住房反向抵押用于養老,看上去很好,但在現實的房價波動面前,“以房養老”卻存在不小的問題。2012年時,南京河西的房價也就2萬元出頭,橋北的房價也就八九千左右,然而4年后這些地區的房價都已經翻倍或接近翻倍。
假設2012年南京一位老人,將名下一套評估價值為100萬元的房屋抵押用于養老,保險公司按房屋價值的70%逐月給予老人養老金,那么老人能夠拿到手的總現金就是70萬元。然而到了今年,這套房子的價值已達到200萬元,這70萬元只相當于房屋價值的35%,這無疑對老人不公平。
南京工業大學天誠不動產研究所執行所長吳翔華認為,一二線城市的房價上漲過快,會讓老人對抵押心存疑慮;而在三四線城市,房價長期不漲,甚至還下跌,這則會影響到保險公司參與的積極性。“‘以房養老’是建立在房價平穩基礎上的,我國房價波動幅度過大,會影響參與的積極性。”
建議: 動態評估房價
房價波動大,是不是就意味著沒辦法了呢?也不是。
就在這個月初,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莫頓作客杭州演講。他表示,不動產在解決養老問題方面很重要,在中國推進以房養老,應當對法律法規方面作一些改變和調整。
“在發達國家,房價一旦出現波動,就由政府主導的保險機構或市場化保險公司來分擔風險。”吳翔華說,可以由保險公司、評估公司等參與進來,每隔一段時間對房價重新評估,并作出動態調整。這對保險公司的精算師來說,并不是很困難的事。
他認為,“以房養老”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之所以目前推進緩慢,根本原因還在于法律法規不完善,而且牽涉到金融、保險、社會保障、房地產等多個行業和部門,仍需在頂層設計上有更加明晰的規劃。
民間版“以房養老”
方式多、靈活,更接地氣
兩年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已經正式開展這項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試點兩年,共有42戶家庭57位老人參與試點。參保老人平均年齡為71.6歲,平均每戶月領養老金約9071元,最高一戶月領養老金2萬余元。從試點參保老人情況看,這項業務尤其適合中低收入家庭、失獨家庭、“空巢”家庭和單身高齡老人。
“反向抵押養老保險主要針對特定群體,養老多了種選擇。”江蘇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分析,其實近年來,很多老人都“想開了”,利用房子這個最大的固定資產,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頤養天年。比如在南京,就有鼓樓區的老人把學區房賣了,然后住到非學區地段;或以大換小、以近換遠,通過房子的地區差價來換取更多的資金養老。還有很多人以出租房或賣房來支付養老院費用。民間版“以房養老”方式很多,很靈活,讓老人多了不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