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問“海綿城市”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
距離7·21特大暴雨過去已有四年,北京在此次的7·20強降水過程中有驚無險。而在日前的長江洪水中,武漢作為全國海綿城市試點之一,還是未完全消化大雨漫灌的“洗禮”,一遇暴雨城市就“看?!钡木跋笕杂猩涎?。城市與水該如何和平共處?中國城市陷入的“治水方式”之困境又該如何解開?相關專家給出的答案是以“源頭治理”的新思路建造海綿城市。日前,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水務發展規劃發布,通州也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將著力打造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怎樣從通俗的角度理解“海綿城市”建設?
答:據北京市水務局相關專家介紹,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應當能夠很好地應對汛期從小到大的各種降雨,使其不發生洪澇災害,同時又能合理地資源化利用雨洪水和維持良好的水文生態環境。
從資源利用的角度,城市建設能夠順應自然,通過構建建筑屋面-綠地-硬化地面-雨水管渠-城市河道五位一體的水源涵養型城市下墊面,使城市內的降雨能夠被積存、凈化、回用、入滲補給地下。從防洪減災的角度,要求城市能夠與雨洪和諧共存,通過預防預警、應急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洪澇風險、減小災害損失,能夠安全度過洪澇期并快速恢復生產和生活。而從生態環境的角度,要求城市建設和發展能夠與自然相協調,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
武漢“海綿城市”建設在此次城市內澇時發揮了多大作用?
答: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程曉陶說,之前試點城市剛剛做了中期檢查,一個平方公里的投資,少則1個億,多則11個億,為了達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這個目標實際需要很大的投資。這個難就難在用什么技術、有多少人懂這個技術、我們的人才隊伍在哪里,還有管理體制。就是部門之間,它涉及到水利、住建、交通、環保等很多部門怎么協調起來,這都是問題。
現行的思路提出來,國務院正式文中提出的要求就是要“滲、滯、蓄、凈、用、排”。要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利用,2020年有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2030年城市建設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按這個要求大部分措施都實施在小區尺度上,因為每一個小區都要實現這個指標,把70%以上的雨水留下來利用。結果就出現了現在網上批評的海綿城市建設“碎片化”現象。
今年汛前住建部要求每一個城市做好排水防澇工作自查,找出薄弱環節,認真分析原因,明確整改措施和時限。政府也很著急,讓城市不要內澇,要限期整改。這個時限是多少?如果今年還發生嚴重內澇,這些城市就要撤銷海綿城市的試點,海綿城市試點一共才試行三年,今年剛開始,如果再發生內澇就要取消資格,這個是太急了,還沒有立竿就要見影。
我們這些“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消除黑臭水體,恢復水生態,保障水安全,這里有一個大大的問號,針對當時發的這個通知,說要這時要打速決戰、殲滅戰的架勢,對防治城市內澇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體現出政府和民眾的認識不足。
海綿城市的本質追求和階段特征是什么?
答:過去在水利里面有“防洪排澇”這個詞,在城市里面我們過去只有排水,沒有“澇”這個說法。為什么現在澇變得嚴重?就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先地上后地下,基礎設施欠賬太多的結果。
內澇反映出城市與水的緊張關系,城市在擴張,水泥堅固的表面也是不滲水的硬殼。以北方為例,城市開發后,下滲的比例急降到三成,更多的雨水成為徑流,在街道上流淌。更糟糕的是,大雨停歇,“海”潮退去,城市的硬殼之下埋藏著巨大的地下水漏斗,水資源告急。快速城鎮化的中國,城市硬殼正在擴張,大量新增建筑矗立在被填的湖泊和濕地,即城市海綿的天然氣孔上。
微觀層面上的景觀技術仍需追趕,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我們仍然存在很多“欠賬”。目前即使完全依照美國或日本的樣板,也很難避免看海的命運。
程曉陶表示,海綿城市一定是構建三個尺度的系統。不僅有社區尺度,現在做的工作都在這個尺度上,但實際上我們還有城市尺度的措施,還要有流域尺度的措施,只有這三個尺度匹配起來,才能解決城市受淹的問題。現在缺少良性互動機制,出了事部門之間互相扯皮,政府和群眾之間也沒有形成良性互動機制,就是互相的指責。現階段一定要抓大放小,而不是抓小放大,而且是部門合作,循序漸進,要有一個良性互動的機制。
海綿城市的本質應該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構建良性的水循環體系,而非碎片化的人造景觀。為什么碎片化,大家以實現高指標為目標,而不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現在最突出的問題不是小雨不積水,而是關系民生的大雨不內澇和水體不黑臭,這個只有靠持久戰和良性互動才能逐步解決。否則我們花再多的時間還是繼續在走彎路。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