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重慶自然博物館恐龍展廳,展廳內的恐龍化石標本,都是出自朱松林的隊伍。秦廷富 攝影
人民網重慶7月27日電 (王嫚) 在重慶市北碚區歇馬鎮一間2000平米的廠房里,每天從早到晚,轟隆隆、砰砰砰,嘈雜尖銳的切割、打磨、焊接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
與往常一樣,60歲的朱松林氣定神閑地坐在一張小木桌旁,在聚光燈下,戴著口罩,手里拿著一把氣動筆,筆尖飛轉,發出輕微的“咝咝”聲。接著,巖石碎屑掉落,露出白色紋理。
“每一副骨架,每一個腳印都講述了一段關于恐龍家族的生動故事,我們的工作就是從亂石中辨別出化石,將散亂無序的化石拼搭成完整的骨架,做它們最好的美容師。”說這一席話的正是朱松林,有著近40年經驗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野外發掘室內陳列制作修理工,同時,還擔任重慶自然博物館地球科學部主任、副研究員。
時間拉回2011年,那時位于北碚區的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還未開館,為了新館的籌建和開放,朱松林在歇馬鎮的化石修復車間里整整呆了5年。
如今,在萬余平方米的展廳里,栩栩如生的大型恐龍骨架以及數百件恐龍骨骼、牙齒、蛋及蛋巢、腳印化石標本被成列展出。那么,是誰讓它們“復活”了?在重慶僅有的7名從事化石標本修復整理工作的專業人員當中,朱松林就是帶頭人。
在博物館“恐龍堆”里長大
出生3個月就到了博物館,由于父親一直在博物館任職,朱松林從小就生長在博物館里。用他的話來說,別人家的小孩玩玩具的時候,他就已經在“玩”恐龍了。
耳濡目染,加之后天自學,學地質學、古生物學、學美術、學雕塑,朱松林對于恐龍的修復表現出了異于常人的天賦。但真正接觸恐龍,得追溯到1981年,當時24歲的他,隨著團隊到四川資中五皇鄉進行野外發掘。
最令他印象深刻是1986年,在四川營山縣濟川鄉,他從一位農民口中得知,石頭里好像暴露了類似脊椎的東西。于是,他只身前往當地勘查,發現了劍龍的殘骨。隨后,他找農民要了一個籮筐,把100多斤的石頭挑了回去。
復原這只劍龍耗費朱松林差不多半年時間,在這半年里,最令他頭疼的是,劍龍肩部劍板的修復。“別小瞧這塊80公分的劍板,在很多劍龍里都發現了,但就是不知道該放置到何處,”朱松林說,最終,他在劍龍肩胛骨處發現了和劍板有連接的關節面,于是把劍板裝到了肩胛骨。
四道工序讓恐龍“復活”
讓化石“原形畢露”,只是古生物化石修復的第一步;其次,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對化石進行修復。對于有損壞的化石,需要進行修理。實在找不到的,就需要制作模型,用石膏復原;緊接著,使用固體顆粒膠,對化石進行加固;最后,則是對骨骼化石進行裝架。
“拿到一塊化石,首先要仔細審視和判斷,看清楚它有些什么東西,是否需要黏接、加固,破碎的要找對茬口黏接好,基巖太薄的要加托,翹皮的要點膠,”朱松林說,從清理、修復、加固到裝架,6個修復工大概需要1年到2年時間,如果含骨量不高,需要修復的地方就越多,花費的時間也越長。
在朱松林看來,興趣和耐心是化石修理師最最核心的素質,修復時,精力和視力都要高度集中,加之長時間接觸,會非常乏味。2009年,在重慶永川區燈坪鄉發現的璧山上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記者在重慶自然博物館的展廳里看到了這塊80x40公分的石頭,朱松林說,石頭上面“鑲嵌”了近300塊恐龍骨頭,最小的兩毫米都不到,光是清理就花了半年時間,整個修復過程完成用了差不多兩年時間。
在重慶,像朱松林這樣從事古生物化石修復工作的技師只有7名,由于比較辛苦,且收入不高,很多人都堅持不下去,轉行了。而朱松林卻一直默默地堅守著。“因為熱愛,所以堅持”,還有不到半年時間,朱松林也到了該退休的年紀,但他說,即便退休了,他也將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