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嘗試取消院系領導行政級別的改革舉措,這兩天引發了高教界的高度關注和熱議。其實,從2014年開始,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就要求北大、清華和上海市“兩校一市”進行綜合改革試點。本報記者獲悉,除了清北兩校的教育綜合改革在逐步推進外,上海作為全國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滬上各大高校也正加快綜合改革步伐,推進一流大學建設。作為綜改“重頭戲”的人事改革方案,也在漸漸浮出水面。
部分部屬高校打通教授直接任副校長的通道
“取消院長和系主任行政級別是我們一直在討論的,去年討論學校綜合改革方案時,就提出希望做到這一步,目前相關規定仍在擬定之中。”復旦大學有關部門的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
在上海交通大學,以院為實體的管理體制改革,取消院長和系主任的行政級別也已提上議事日程;在同濟大學,各二級學院院長目前仍有行政級別,但學院下的各系系主任早已不屬于行政序列。事實上,在上海的教育綜合改革中,就蘊含著這方面的試點任務,具體內容包括:將選擇1-2所高校試點取消公辦學校干部行政級別,面向海外和社會公開選聘的副校級行政領導,可不定行政級別;在地方公辦高校也將逐步取消院系行政班子成員的行政級別。
據記者了解,近年來,在上海一些部屬院校,教授可直接升任副校長的通道已經打開,并不需要從院系負責人的崗位按照行政序列逐級晉升。“從某種程度上說,取消院系負責人的行政級別,并沒有什么操作層面的障礙。”復旦大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滬上另一所高校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坦言,高校這項改革的難點不在二級學院院長層級。因為院長通常是由教授出任的,且基本上是具有正高職稱的教授,各方面的待遇超過正處級干部。比如,在復旦、上海交大等高校,院長和系主任都已經不再按照行政級別而是按照教授級別來確定其待遇,一旦離開院長或系主任的崗位,仍然歸入教師序列。
一所部屬院校的院長直言:“對我們來說,取消行政級別,對于我們以學者身份開展工作,會帶來更多便利。”
地方高校也在積極試水人事改革
滬上多所市屬高校也在積極試水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希望能夠探索出一條適合地方院校的一流大學發展之路。
作為首批唯一試點單位,自2016年開展深化高校改革建設地方高水平大學試點工作以來,上海大學正在啟動綜合改革,多項人事改革舉措呼之欲出。
目前,上大有31個職能部門,除學院外,直屬機構17個。此外,上大還有大大小小150多個研究機構,學校將考慮精簡機構。上海大學校長金東寒透露,上大黨辦、校辦原有處級干部共14人,撤銷黨辦、校辦,成立黨政辦,現已實現第一階段目標———減至9人。另一方面,上大還將實施公開競聘制,實現管理隊伍的專業化后,相關人員的工資體系也要重新設計,把收入與崗位責任、能力、績效密切掛鉤。
比起傳統院校,以全新體制機制辦學的上海科技大學,在“去行政化”方面走在了前列。這所由上海市政府和中國科學院共建的市屬公辦大學,從校領導到二級學院院長再到行政部門負責人,都沒有行政級別。由于是一所新創辦不久的大學,上科大這兩年陸續有各類崗位對外招聘。知情人士透露,一些本來有行政級別的教師在受聘上科大后,行政級別就自動取消了。
關鍵是通過改革釋放教師和科研人員的活力
伴隨著討論的深入,不少高教界人士認為,對于高校的綜合改革,在理念上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現行大學制度中,行政管理確有必要,通過高校的綜合改革,希望大學能夠合理配置行政資源和學術資源,讓行政的歸行政、學術的歸學術。
“其實,改革的關鍵不在于是否去行政化,或者院長、系主任是否有行政級別,而在于哪種方式更有利于激發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的活力,推動一流大學的建設。”某高校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還有學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高校去行政級別和去行政化,仍然有很大的差異。院校是否有級別,隱含的是教育部門、財政部門對重點學校的支持力度。當前,大學綜合改革措施的落地,一個重要看點是:能否釋放出學術帶頭人的學術活力,使他們更多地承擔起科技創新的任務。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