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住康乃馨老年人服務中心的老人正在吃飯
社區養老機構,被稱為“家門口的養老院”。按照未來的養老格局,不少老年人將選擇社區居家養老。然而,近年來社區養老機構在選址建設過程中,卻屢屢遭遇小區居民抵制,一些項目最終難以“落地”。一件原本“為老服務”的好事,卻變成了政府、企業和社區居民之間的煩心事。
社區養老機構屢遭抵制
位于湖南長沙市南部的怡海星城老年公寓項目剛剛啟動,便遭到小區居民抵制。這讓參與過多個養老機構運營的項目負責人于霞有些始料不及。
怡海星城是一個規模較大的新開發小區,目前已入住1萬多人。今年國慶期間,一些業主連續多日聚集在小區出入口和售樓部門前,打出“堅決反對老年公寓進駐”等標語。
業主們所說的老年公寓,坐落在小區樓群中間,目前沒有施工跡象。于霞介紹說,公司和開發商簽訂了協議,計劃租用一棟樓的2層至3層,用來建設老年公寓,包括一個配套服務區和一個52張床位的老年人居住區。
記者近日走訪怡海星城的多位居民,他們大多對此仍持反對態度,并提出了一連串的疑問:老人出來活動,會不會占用公共資源?老人容易生病,是否影響社區居民健康?家里的小孩萬一不小心撞倒老人,誰來負責?
抵制事件很快引發連鎖反應。10月22日,長沙市芙蓉區東岸城邦小區,一些業主明確反對在架空層修建養老院,白底黑字的橫幅上寫著“反對建立養老院”“全體業主維權到底”等字樣。
據統計,近幾年長沙已發生多起反對社區養老項目的案例,僅今年就已發生了至少4起。同樣的情況,在全國其他一些地方也時有發生。
記者調查發現,反對者主要擔心養老院會影響小區環境,降低小區品質甚至影響房價,此外還有老人會在養老院去世等風俗禁忌的考慮。有居民說:“我知道辦養老院是好事,但不要建在我家門口。”有的養老企業與小區居民多次協商未果后,不得不放棄項目。
缺少利益平衡和信息溝通
“好事之所以沒有辦好,問題的關鍵是各方利益沒有平衡。”業內人士認為,推動社區養老機構落地,政府有政績,企業有業績,這兩方面的積極性自然比較高。但一些社區居民卻難以從中受益,利益沖突導致一些養老項目在推進過程中矛盾不斷。
記者在長沙東岸城邦小區看到,幾位居民正在架空層的業委會辦公室里打麻將,其中年紀最大的已經80多歲。他們抱怨道,小區面積本來就不大,原本架空層可以用來建設老年人活動中心,可一旦建設成帶床位的養老院,居民不僅得不到任何益處,還會失去原有的活動場所。
怡海星城小區的一位業主說,現在城市里的老年人一般自己都有房,即使要住養老院也會選擇那些山清水秀、適合養生的地方,在小區里建一個老年公寓“真不知道有什么意義”。
對于一些養老企業而言,他們設立養老機構的初衷,更多是為了企業發展,沒有充分顧及社區居民的訴求。某養老公寓在項目啟動之初,養老企業就帶著外地老人前來參觀,并將其作為企業擴張布局的一個“樣板”,而本地居民的訴求反而不被重視。
“社區養老機構需要換位思考,傾聽居民的聲音。”湖南康樂年華養老服務公司總經理袁云犁認為,社區養老機構應當盡量收住本社區的居民及家屬,真心實意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讓他們有“獲得感 ”,才能有效避免矛盾沖突。
在平衡社區居民利益的基礎上,“公眾溝通”顯得同等重要,這種溝通需貫穿項目申報、建設、運營的全過程。一些參與抵制的業主反映,養老項目開建前沒有征求小區居民意見,也沒有充分告知。信息的不對稱,很容易引起誤解,諸如“養老院會建停尸間、殯儀館”“養老院會產生大量醫療垃圾”等傳言更是加劇了社區居民的反感。
抵制事件發生后,一些養老企業開始嘗試和社區居民加強溝通。于霞說,他們印發了“致業主的一封信”,對項目的規劃方案進行了公示,明確老年公寓不會產生醫療垃圾,不會設太平間,不會過多占用小區內的公共資源,以期消除社區居民的疑問和反對。
規劃先行 尊重民意
根據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愿景,到2020年“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將全面建成,97%左右的老年人會選擇社區居家養老。興辦社區養老機構是大勢所趨,但如何讓這類機構順暢“落地”呢?袁云犁認為,社區養老機構要特別注重規劃和選址,應該是嵌入式、小規模、分散型的,對社區居民的負面影響一定要降低到居民可承受的范圍內,比如盡量選擇相對獨立的區域,不要和原住戶共用電梯等。
長沙核心城區的侯家塘街道紫金苑小區,有一家康乃馨老年人服務中心,是相對成功的樣本。那里以前是一個架空層,經改造后“獨門獨戶”。目前服務中心有12張床位,入住了8位老人,其中年紀最大的102歲。
入住的“全托”老人,大多數生活不能自理。服務中心的護理人員照料他們起居飲食,并和社區醫院、三甲醫院建立聯系,提供醫療服務。與此同時,社區里的一些健康老人也經常來中心吃午餐,聚在一起看書、上網、打牌,氣氛很和諧。
其實,這個項目起初也遇到過阻力,當地居民不同意開設帶床位的養老機構。康乃馨老年人服務中心“管家”李玲玲告訴記者,他們的經驗是,先做“日托”,等小區居民逐漸接受并有了相應需求,再做“全托”,而且主要服務本小區的老年人。
湖南養老行業資深人士石磊認為,社區養老機構不能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和企業的資本力量“強推”。一些成熟小區,可以由社區有關部門從老年人活動中心做起,有了民意基礎之后,再引進民營機構進行社會化、專業化養老,這樣便能“水到渠成”。
對于新建的小區,業內人士建議將養老機構的規劃和建設前置。事實上,之前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已明確要求新建小區應按照人均不低于0.1平方米的面積建設服務設施。
袁云犁認為,相關政策應該得到嚴格執行,開發新小區時做到社區養老機構同規劃、同建設、同驗收,否則成熟小區的“舊賬”未還,又會欠下“新賬”。(半月談記者 白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