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市德惠市在城建空間中夾雜不少保護性農田,這個規劃顯然與城市擴圍發展產生巨大沖突;某縣規劃了一個開發區,七通一平后招不來商,變成了練車場。諸如此類的沖突規劃讓吉林省下決心做一個省級空間規劃,確保國土空間規劃、城建規劃和生態保護規劃等諸規劃不再沖突,一張藍圖繪到底。
吉林省發改委規劃處處長溫曉天帶隊調研時發現了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底數不清等問題。規劃出清晰科學的國土空間,必須劃清“三區三線”,即國家、省、縣市(區)三區,生態、農業、城建三類空間,生態保護、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紅線”,形成一套以空間引導和管控為基礎、能夠兼容橫向規劃和統分縱向規劃的總體空間部署,確立一張將發展與布局、保護與開發融為一體的空間布局。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關于印發市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技術規范與編制導則的通知》要求,吉林省開展市縣“十三五”規劃編制具體部署,將公主嶺市、德惠市、梅河口市、臨江市、通化縣作為試點。重點圍繞三類空間劃分以及在三類空間框架下合理布局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各試點地區結合本地區“十三五”規劃,在三類空間框架下合理布局城鎮組織、產業發展等重點任務。工作推進組與國土、住建、交通、環保、農業、民政、氣象、水利等部門銜接,保證全省“一盤棋”,同時強化地方實施的主體責任,兼顧地方發展需求。
溫曉天說,工作推進組棘手的是“多規”與地表覆蓋客觀事實的差異,以及“多規”間的矛盾,如基本農田范圍內含有耕地、園林、林地、草地、房屋、水域等多種地類,基本農田保護紅線與生態保護紅線存在部分交叉重疊等。為此,吉林確立了差異協調的原則和方法,形成了全域統籌、聯動調整的“多規”銜接協調機制。工作推進組在測試中還發現各市縣三類空間比例因市縣情而不同:比如榆樹市作為全國第一大產糧縣,基本農田的比例會更高;長白山地區的二道白河生態功能是主體;長春市朝陽區工業為主,城鎮化空間可以多預留。吉林省通過科學劃分試點市縣城鎮、農業、生態三類空間,細化提出了城鎮發展、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生態環境保護等任務空間布局。每個試點縣市均形成了由規劃文本和配套規劃圖集組成的規劃成果。
從規劃成果看,規劃理念實現了突破,在現行發展規劃“干什么”和“怎么干”線性思維基礎上,系統考慮空間要素,努力實現兩者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協同統一、多維統籌,將發展與布局、開發與保護融為一體,探索推進市縣經濟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多規合一”,形成一個市縣一本規劃、一張藍圖。
更可貴的是,吉林省在宏觀規劃上,自東向西劃分為三大功能區:東部綠色發展區,中部創新發展區,西部生態發展區,劃分清晰。
《吉林省空間規劃研究報告》是吉林省在空間規劃上的最新成果。“報告研究了新的變化,比如空間定了,再疊加布局,公路、鐵路、管道在哪里,在公共服務布局上可加什么。產業園區避免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無序狀態。”溫曉天說起這一規劃滔滔不絕,“這樣規劃的好處是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項目并聯審批,不再互相打架。產業鏈條完整,避免了同質競爭。”
空間規劃帶來新的變化,各家不再“打架”了,吉林城市建設從擴面“攤大餅”,到開始研究提高品質。
(責任編輯 :支艷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