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地鐵里認識了北京
實習生 邱墨山
在北京工作的張文珊對自己每天上班乘坐的地鐵站數記得特別清楚:“6號線9站,10號線14站。”
而她記得如此清楚,是因為在地鐵上太無聊,只能靠計算車站來打發時間。“這種無聊,更多是因為地鐵太擠。”
“以前說在地鐵上看書,現在想想真是瞎扯。所以只能想東西,看到什么就想什么。有時候自己會給自己提問,鍛煉思考力。可能無聊的時候會算一下每天自己上班要坐多少站地鐵和公交。”張文珊說。
北京擁有世界上最為繁忙的地鐵系統之一。自1981年對外運營至今,北京地鐵已經走過了36個年頭。到2015年底,北京地鐵已開通運營18條線、278座車站。據2017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年內,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將突破600公里。
每天,數以千萬計的人出入北京地鐵,像張文珊這樣的年輕人占了多數。2016年,北京市軌道交通客運量36.6億人次,日均客運量達999.8萬人次。
北京的地鐵線路就像是一張蜘蛛網,聯系著這座城市里人們的工作和生活。
擁擠
1995年出生的張文珊今年大四,兩個多月前從陜西渭南老家來到北京,目前在知春里地鐵站附近的某互聯網公司做實習生。工作日,她每天早晨6點30分起床,7點從通州北苑租的房子出發。因為距地鐵站較遠,要坐4站公交車才能到地鐵站。
多數在北京租房居住的年輕人,選擇房子的標準很簡單——離地鐵站近。可是,地鐵有地鐵的便利,也有地鐵的苦惱,比如擁擠。
“上班一個半小時,下班一個半小時,每天要在地鐵里煎熬三個小時。”上了地鐵,張文珊感覺整個人都很不舒服,像是被“擠出血”一樣,身上的肉都快變形了,手機也拿不出來,只能齜牙咧嘴地站著。
萬小輝和王子玉在“蜘蛛網”的一個節點——地鐵4號線新宮站附近1公里外租房。他們居住的小區附近有大量的電動三輪車,三輪車司機不斷高聲招呼,“5元到地鐵站,走不走?”他們很少會選擇坐這種電動車,除非是遇到雨雪天。“太貴了,5塊錢一次,一早一晚接近一頓早飯的錢了。”
3個月前剛剛從四川巴中來北京的萬小輝直言,沒有想到北京的地鐵會這么擠。早高峰搭上一班地鐵,在他看來像是“戰爭”。高峰時大約半分鐘一趟地鐵進站,但對于龐大的等車人群來說,還是顯得有點兒遲緩。比如,4號線從始發站天宮院開出,每一趟車在抵達新宮站時就已經算得上是“爆滿”,能擠上地鐵的人數寥寥。
但是,在北京的地鐵里,沒有“最擠”,只有更擠。
“別人都說10號線擠,其實4號線比10號線更嚴重。我們兩個很慘,4號線轉10號線。”北京地鐵高峰期,人和人基本上都是貼在一起,整個車廂里沒有誰是舒服的,所以情緒也很容易被點燃,王子玉就曾經歷過讓他大跌眼鏡的“地鐵大戰”。
兩個座椅,一個乘客在吃包子,旁邊的另一個乘客突然掏出紙巾吐了一口痰。吃包子的乘客立馬就火了,和吐痰的乘客吵了起來。兩個人罵罵咧咧了一路,吃包子的乘客下了車,還隔著玻璃在罵,直到地鐵開動。
王子玉不知道那種空間下他們是怎么吵起來,還吵得唾沫飛濺。“只是覺得很可笑,他們身體都是緊緊依偎在一起的,看起來很親密,卻要隔著幾厘米齜牙咧嘴。”
生活
擠地鐵時間長了,慢慢就能總結出一些竅門,這些“無師自通”的竅門是地鐵里的“生活經驗”。
萬小輝的竅門是,等地鐵時,不一定要排隊,更不要跟在隊伍的后邊。等到地鐵一停車開門,除了隊伍最前面的兩三位能夠順利上車,剩下的人就要看誰的腿腳利索、反應靈敏、擠勁十足了。
張文珊的辦法則是反其道行之。把自己丟進排隊的人潮里面,站在候車的隊伍中不用挪動,讓自己的身體放松,最好可以達到“輕盈”的狀態。然后,耐心等待,等到地鐵到來的一瞬間,會很迅速地被后面的人擠進車廂。“這叫做‘借力打力’。”
在地鐵上搶座更顯“功夫”的深厚。萬小輝說,要想搶到一個座位,你要做到閃轉騰挪、健步如飛,還不能碰到其他人的身體。從搶座的身形和步法,以及搶座戰術運用的得當程度,你就可以看出來誰在北京呆得時間更久。“因為我剛來北京沒多久,我是沒有那個本事,所以我會很識時務地選擇早出門幾分鐘。”
即便是每天早早出門,張文珊也很少在地鐵上遇到空座位。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她經常困得睜不開眼。“每天早上7點出去,經常加班到10點,睡覺又到了一兩點。有時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在房間里美美地睡一個下午,誰也不要來打擾。”
網上更是流傳著《北京地鐵生存手冊》《地鐵擠車秘籍》《地鐵指南》等熱帖,內容大多與擠地鐵的小竅門有關,作者和追捧者也都是“地鐵族”。
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在北京地鐵上也很常見。
地鐵2號線,男人左腿有殘疾,右手拉著音響,左手拿著話筒,唱著《祝你平安》。女人懷里抱著孩子,孩子像是睡著了。看起來像是一家人。女人抱著孩子一路跪了過去,大多數乘客沒有任何反應,或是低頭玩著手機,或是靠著車廂緊閉雙目。車廂廣播里播放著,“嚴禁在地鐵車廂內乞討賣藝”。
偶爾會在某個中午或者下午,在地鐵13號線東直門方向的車廂里,乘客會遇見一位賣唱的小伙,一頭長發,戴著帽子,眼神深邃,彈著吉他唱著歌。吉他的背帶上掛著一個小包,包里躺著零錢。他最愛唱的歌是許巍的《藍蓮花》《故鄉》——不知道是激勵自己,還是激勵別人,要勇敢,也不要忘記故鄉。
張宇星經營著一家幫人制定減肥計劃的營養俱樂部。他用“掃地鐵”的方式,讓乘客掃碼加微信,通過微信朋友圈來推廣自己的事業。每天擠地鐵,他要把握好時間點。地鐵里不是太擠、人也不是太少的時候,對他來說是最合適的時間。
除此之外,張宇星還要選好地鐵線路,2號線這樣的環線是最好的。每天在地鐵上忙碌6個小時,加他微信的人還是很少,更多的人選擇了拒絕。他在朋友圈時常更新的一句話是,“新的一天,新的希望”。
未來
從事IT行業的萬小輝,每周只有周日一天可以休息,大多數時間都被工作占據。
故宮、長城、天安門、鳥巢、頤和園、水立方這些景點,來北京已經三個月的他都還沒去過。周日這一天,他不怎么出門,即便他租住的房子離地鐵站只有1公里不到。“周末出門都是人,地鐵上太擠,還不如好好睡一覺,以后有的是機會去轉。”
萬小輝夢想著有一天自己可以在北京買套地鐵邊上的房子。這樣他就可以把父母接過來,帶著父母去看看故宮、長城、天安門,好好逛逛北京城。“是這么一個想法,可是北京的房子貴得有點兒讓我承受不起,更別說地鐵邊上的房子了。”
中國社科院一個課題組完成的首份大數據房價指數顯示,北京房價近5年總體上漲188.46%。通州區總體上漲239.97%,居北京各區首位。2017年,北京將有7條地鐵在建,3條線路開通試運營。隨著地鐵的在建和開通,附近的房價將又迎來爆發式增長。
即便是這樣,萬小輝依然決定留下來,他覺得擁擠的地鐵是可以忍耐的,而高昂的房價暫時不用考慮。“北京有的,其他城市沒有。我家里沒有多少錢,還不如在北京拼一下。我是從事IT的,在這里會有更好的學習機會。房子的事暫時不是我能考慮的,我也可以賺點錢,去老家或者其他城市買房子。”
在2017年到來之前,王子玉選擇了離開北京,回天津的家。他又一次擠在北京地鐵上,去北京南站,從那里坐往天津的高鐵。
“北京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北京太擁擠,到處都是人,我很難看到出頭的那一天。”王子玉說,爸媽已經為他購置了婚房。現在,他和女友都已經回到天津,打算先找份工作安定下來,再結婚。“這些年一直在外,我也可以陪陪家里人了。”
張文珊還在等待,觀望有沒有實習轉正的機會。她每天依然要早起擠同一班地鐵。“與一份工作相比,北京的地鐵壓根兒不算什么。只是,下次租的房子要離地鐵站近點兒,步行就能到。”
北京地鐵車廂的線路上,每一站都是一個紅點。高峰時段,每當綠色的箭頭指向一個紅點,車廂里的乘客都會搏斗一般往外涌。張文珊曾經上前摸過那個紅點,她本來以為是有溫度的。“摸過后,卻發現只是紅色,沒有溫度。”
(文中人名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