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匯儲備在多元化、分散化的投資策略下,不同貨幣和資產之間有效發揮了此消彼長、風險對沖的效果
◎ 外匯儲備規模降幅明顯縮窄,反映出我國跨境資金流出已有所放緩,未來跨境資金流動會趨向平衡
◎ 基本面因素將繼續支持人民幣成為穩定的強勢貨幣,也將促進外匯儲備規模保持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
2月7日,央行發布數據顯示,1月末我國外匯儲備29982億美元,較2016年12月末下降123億美元,連續第七個月下滑。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從1月份的情況看,央行向市場提供外匯資金是外儲下降主因,儲備規模上下波動是正常的,無須特別看重所謂的“整數關口”。
央行提供外匯資金是下降主因
據介紹,1月份外儲下降123億美元,既有居民購匯、企業償債增加等季節性因素,也受估值因素影響。
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從1月份的情況看,央行向市場提供外匯資金以調節外匯供需平衡,是造成外匯儲備規模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適逢農歷春節,居民境外旅游、消費等活動增多,企業償債和結算等財務操作也會增加,帶來相應用匯需求,成為外匯儲備規模下降的季節性因素;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市場上非美元貨幣對美元的匯率總體出現反彈,使得外匯儲備中的非美元貨幣按照計量貨幣美元進行報告時金額上升,則是促使外匯儲備規模增加的主要因素。此外,外匯儲備多元化資金的運用和收回也對外匯儲備規模有一定的影響。
市場人士認為,1月份,估值因素對外匯儲備有正面影響,導致外匯儲備增加約200億美元。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1月份美元指數下跌2.64%,外匯儲備投資中以歐元、日元等計價資產估值增加;人民幣兌美元止跌反彈,人民幣貶值預期暫時逆轉,再加上加強外匯合規性審查,結售匯逆差情況或有所好轉。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美元指數震蕩下跌,加之我國監管部門針對外匯和資本流動的宏觀審慎管理進一步加強,中國短期經濟數據向好,人民幣貶值預期緩解等因素,1月資本外流壓力減輕;粗略計算,匯率波動帶來外儲增加約200億美元。
外匯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總的來看,外匯儲備在多元化、分散化的投資策略下,不同貨幣和資產之間有效發揮了此消彼長、風險對沖的效果,維護了外匯儲備規模的基本穩定。
外儲降幅有望繼續收窄
業內人士認為,剔除估值因素后,相對去年同期,外儲降幅明顯收窄,資金流出壓力減弱。
外匯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剔除掉匯率重估因素后,外匯儲備規模的同比和環比降幅也是明顯縮窄的,這反映出我國跨境資金流出已較前一時期有所放緩,未來隨著我國經濟增長動能逐步增強,跨境資金流動會趨向平衡。
連平預計,2017年跨境資本仍面臨流出壓力,但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有望趨緩,企業正常運營需要一定的流動資金,結匯進一步萎縮空間不大。企業資產負債結構調整已近尾聲,加上監管部門持續加強宏觀審慎管理,投機性購匯持續受到抑制,新出臺的外匯管理政策有助于吸引資本流入。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及中國債券市場開放度穩步提高等均有助于促使外匯供求趨向平衡。
外儲規模仍將保持合理充裕
此前有觀點認為,過去6年來,外匯儲備規模始終高于3萬億美元,該整數關口是否突破,會影響市場預期。但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外儲依然充裕,無需過分重視所謂整數關口。
外匯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雖已略低于3萬億美元,但仍是全球最高水平。實際上,外匯儲備是一個連續變量,在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經濟金融環境下,儲備規模上下波動是正常的,無須特別看重所謂的“整數關口”。無論從絕對規??催€是用其他各種充足性指標進行衡量,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都是充裕的。
招商證券謝亞軒、閆玲團隊認為,3萬億美元并非外匯儲備的底線。從外匯市場建設、匯率市場化和清潔浮動的角度看,私人部門應該更多地持有對外資產,公共部門即央行持有的外匯儲備規模將穩步下降,實現“藏匯于民”。如果按照IMF對外匯儲備充足率的測算,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外匯儲備規模的下限,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是2.67萬億美元,在浮動匯率制度下是1.42萬億美元。當前介于固定和浮動匯率之間,如果人民幣匯率浮動程度進一步提升,對外匯儲備的需求會進一步下降。
外匯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經常項目保持順差、財政狀況較好、金融體系穩健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這些有利因素都將繼續支持人民幣成為穩定的強勢貨幣,也將促進外匯儲備規模保持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 忱)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