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你想從事什么職業?從小到大,我們總會被問這樣的問題。醫生、教師、科學家……曾是很多孩子兒時理想的職業選擇。如今,隨著時代發展,年輕人的就業心態正在不斷轉變:沉住氣慢慢來、到基層到農村去;就業選擇也越來越多:自主創業、自由職業、公益事業……穩定,不再是很多年輕人最優先的考慮項。
近些年,還有不少年輕人自稱“斜杠青年”。啥叫“斜杠青年”?原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單一職業,而是開始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杠”來區分不同職業,例如,劉明,工程師/作家/教師,于是,“斜桿”便成了他們的代名詞。他們為何會選擇這種工作方式?又是如何平衡主業和兼職工作的?一起聽聽他們的故事。
念念不忘,有的青年因興趣給自己的職業加了條“斜杠”
“‘三希堂’原為乾隆皇帝的書房,‘三希’取自宋儒周敦頤提出的‘士希賢,賢希圣、圣希天’。”農歷雞年大年初二,首都博物館講解員孫潔在“走進養心殿”展廳,迎來了自己新年的第一批觀眾。從2015年5月至今,幾乎每一個周末,孫潔都是在博物館展廳與文物和觀眾一起度過的。
然而,這其實并不是孫潔的本職工作。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她供職于世界自然基金會,主要負責氣候變化與能源項目的推廣運營。博物館和基金會的雙重身份給了孫潔多元化的生活,也讓她成為朋友眼中活力滿滿的“斜杠青年”。
給自己的本職工作后面加一個“斜杠”,孫潔認為這完全是興趣使然。早在十年前,還在讀大學的她就樂此不疲地參觀各種博物館。“不是在博物館,就是在去博物館的路上。”她說。來到世界自然基金會工作后,孫潔仍然對博物館事業念念不忘。從2012年開始,她陸續向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遞交自己的簡歷。2014年,孫潔終于獲得了首都博物館的面試機會,通過一系列考核,順利成為一名首博的講解員。
去年12月,孫潔參加了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考試,希望能在博物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畢業多年,踏入一個全新的專業領域是需要勇氣的,但孫潔知道,只要心中熱烈的火苗不滅,一切都值得嘗試。
借助網絡,“斜杠青年”有了更多機會、更多選擇
剛剛辭職,目前正在尋找新工作的陳詩羽,也是一名典型的“斜杠青年”。2014年從山東大學畢業的她,在畢業前就手握好幾個工作機會,其中還包括世界500強企業的職位。但最終,陳詩羽的選擇令很多人驚訝——去英國養賽馬。
“這是一個由迪拜酋長贊助的純種馬管理實習生項目,學習的也不僅僅是飼養馬匹、挑選草料,還要學習財務、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等,相關費用都由對方承擔。”陳詩羽說。這么高大上的項目是如何申請上的?“是在互聯網上看到,然后抱著試試的想法就報名了。”
陳詩羽覺得,互聯網在她擇業的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是她得以“斜杠”的基礎條件。互聯網讓不同人群在信息的獲取上更加便利、平衡,也讓人能夠看到和找到更多機會。
作為一名“斜杠青年”,除了完成項目,陳詩羽在英格蘭也沒閑著。熱愛旅游的她,把興趣變成了生意。“經過在英國一年的學習,認識了很多朋友,回國后,就做起了蘇格蘭的定制旅游服務項目。”
利用互聯網,陳詩羽還是Airbnb房東、沙發客房東,通過共享自己的客廳,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既能增長見聞,還能賺點零花錢。
如今,像孫潔、陳詩羽這樣的青年還有很多。在互聯網知識社區“知乎”上,很多人不但在這里分享知識、見解,甚至開拓了自己的第二職業。有人開展線上讀書講座并收取門票,有人分享旅行經驗,同樣有很多人愿意付費獲得這些知識。互聯網,為年輕人提供了身披多個“斜杠”的可能。
量力而行,不盲目嘗試,更要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
“斜杠青年”的生活看起來風光無限,而在孫潔看來,要想成為一名“斜杠青年”也需要一些內外因的支撐。“首先,世界自然基金會和首都博物館都屬于公益性的組織,這保證了我的兩種身份在價值觀層面是相契合的,基金會的領導非常支持我的選擇;另一方面,我個人對博物館和基金會的熱愛,讓我可以對‘斜杠青年’的生活懷有持續的熱情。”
在陳詩羽看來,身兼多重職業,就是你能通過嘗試,知道自己真正適合什么、想要什么。世界這么大,需要不斷地去嘗試、去探索。
相關專家表示,身兼多職,一定要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不能盲目嘗試,白白浪費精力。如何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成了不少“斜杠青年”面臨的問題。
最初,孫潔也遇到過此類問題。“但時間久了,這兩種身份慢慢變成相互支撐、相互依存的關系。”孫潔說,講解員的經歷讓她在基金會需要主持人的時候可以挺身而出,而氣候變化與能源項目組的工作也給她的講解增添了個人特色。“去年在講解‘大元三都’時,我給觀眾介紹元代百姓燒煤取暖的爐子,我告訴大家目前我們國家的主要能源仍然是化石能源,這加重了霧霾等空氣污染,因此我呼吁大家在可能的情況下多使用清潔能源。”將自己的雙重身份和諧地融入個人生活,是孫潔希望達到的狀態,也是她一直努力的方向。
孫潔最近在讀黑塞的《玻璃球游戲》,“主人公克乃西特投身湖中,不管生死,他選擇了去做事。”或許這也是“斜杠青年”們的信念:“是不斷的嘗試豐盈了我們的生命。”
有專家建議,想成為“斜杠青年”,首先還是要做好本職工作,這是開辟第二職業的前提。如此,才能保證有足夠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去拓寬視野、練習技能。其次,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如果每個職業都重新學習,這并不現實,可以試著“觸類旁通”,利用已有技能拓展關聯領域。第三,投入一個新的領域,還是要以興趣為導向,只有自己喜歡,才能讓自己堅持到底,直到有所收獲。
正如一位職業生涯規劃師在“知乎”網站上所說:“作為一個‘斜杠青年’,每一個‘斜杠’,都是通過自身努力突破行業界限的勛章。每一種工作內容,都滿足自己對該領域的興趣愛好,而這所有的工作的組合,則指向自己的最終的職業理想:自主的,多元化和有趣的,同時又能經濟獨立的生活。我們并不想給自己身上貼上特立獨行的標簽,而是想在有限的時間里,探索出更多生命的可能性。”
《 人民日報 》( 2017年02月28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