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為什么阿姨的肚子這么大?”
“是因為阿姨肚子里有小妹妹呀。”
“她什么時候能出來?”
“再過兩個月阿姨就能把小妹妹生出來了。”
“小妹妹是怎么進到阿姨肚子里去的?”
……
“我也是從媽媽肚子里出來的嗎?媽媽是怎么把我生出來的?”
……
5歲的瑤瑤最近經常問一些類似的、讓媽媽不知如何作答的問題。有時候媽媽會隨便地搪塞過去,如果實在找不到應對的辦法,瑤瑤媽就表面上若無其事地環顧左右而言他,把女兒的話題岔開去。不過,瑤瑤似乎對這類話題特別感興趣,即便當時得不到答案,過一兩天她還會舊話重提,以至于媽媽再一次陷入尷尬。
近日,《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也在網上引起熱議,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記者為此聯系教材的編寫方、北京師范大學兒童性教育課題組,由于有多家媒體提出采訪要求,課題組采取了一并“回應”。
面對家長和網友褒貶不一的議論,《回應》表示:“基于性別的歧視、青少年不安全性行為、青少年非意愿懷孕和人工流產,頻發的兒童性侵害事件,讓我們在痛心之余深感相關工作刻不容緩。”
的確,“性”猶如隔在父母與孩子之間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孩子十分好奇,千方百計想弄明白其中的奧秘,而許多父母卻難以啟齒。怎樣看待兒童性教育的爭議?家長又應該如何把握好分寸、把性知識恰當地傳授給孩子?
遮遮掩掩孩子會更好奇
相信很多孩子都問過爸爸媽媽同樣的問題:“我是從哪兒來的?”有的父母告訴寶貝他是上天賜予他們的小天使,有的父母則說孩子是撿來的,這些說法只能應付小小孩。當廖女士面對5歲兒子這一疑惑時,她知道上述簡單的回答會引發兒子新的疑問。于是,她這樣回答兒子:“爸爸在媽媽的肚子里播種了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在媽媽肚子里一點一點地長大,長成了小小的你。到媽媽肚子大得裝不下你的時候,醫生再開刀把你取出來。”廖女士告訴記者:“幸虧我當初生孩子時是剖腹產,這么回答兒子,也算實話實說,但事情并沒有就此停止。”
廖女士表示,聽完她的解釋,兒子似乎滿足了,但孩子的滿足沒有維持多久,他在6歲多的一天重續曾經的話題:“媽媽,爸爸是用什么方法把種子放進你肚子里的?那是一顆什么樣的種子呀?”廖女士沒想到兒子會刨根問底,一時語塞,只好用“這是個秘密,等你長大了再告訴你”這樣的話糊弄過去。
廖女士說:“兒子當時失望的表情讓我很不踏實,我感覺說不定什么時候他還會問。果然,又過了幾個月,兒子感冒發燒去醫院看病、打針,回來的路上他突然問我:‘爸爸是不是用打針的方法把種子打進媽媽肚子里的?’我真不知道該怎么給他解釋,只好含含糊糊地說‘差不多吧’。”面對孩子一連串的追問,廖女士感到很為難。
像廖女士的兒子一樣,很多孩子在這方面有好奇心,他們會向父母提出各種各樣的疑問和猜測。
與一些羞于和孩子談論這一敏感話題的家長相比,洪女士在對待兒童性教育上屬于比較開放一族。兒子彬彬剛滿3歲,她就把給兒子洗澡的任務交給了先生。有時,彬彬吵著要媽媽洗,她告訴孩子:“彬彬是小小男子漢,而媽媽是女人,男女有別、各有隱私,媽媽不方便給你洗。”她還告訴兒子,平時褲衩背心蓋住的地方是不能給別人看,更不能被別人摸的,彬彬也不要偷看別人,那樣做是很不文明的。
洪女士認為,孩子的好奇心強,在很多事情上,家長越是躲躲閃閃、遮遮掩掩,孩子想探究的心理就越強烈。孩子沒有大人想得那么復雜,性教育是一門科學,最好讓孩子從小接觸,孩子可以在大人的引導下學習《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中的內容,否則,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再說就有點晚了。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