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上展出的高科技新產品博得了海內外賓客的喝彩。 本報記者 鄭 楊攝
談到貿易之都,廣州當仁不讓;可是說到創新之城、科技高地,在人們的印象中,廣州并沒有多少優勢可言。不過,廣州要在科技創新上發力了。
自2015年起,廣州將城市戰略布局轉向“樞紐型網絡城市”,而國際科技創新樞紐是其中重要的戰略支點,廣州由此謀劃成為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場。通過大手筆整合優化城市創新空間等手段,廣州正全力打造全球技術、產業、人才、資本等高端創新資源的吸附器和輻射源。在這一創新城市角力場中,廣州能否勝出,人們拭目以待——
曾經,白云山、珠江水是人們對廣州的固有印象。2015年起,“三大樞紐”(國際航運、航空、科技創新)逐漸取代“云山珠水”,成為廣州官方闡述城市布局的新名詞。去年8月,廣州首次系統闡述“樞紐型網絡城市”戰略,提出實施“樞紐+”,舉全市之力建設3大國際戰略樞紐。
國際科技創新樞紐是其中重要的戰略支點——通過實施“樞紐+科技創新”戰略,廣州將打造全球技術、產業、人才、資本等高端創新資源的吸附器和輻射源,成為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場。
對標國際創新高地
日前,在2017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上,廣州市委、市政府以“樞紐網絡與科技創新”為主題,“秀”了一把科技創新成果——全球第一架載人無人駕駛飛機在廣州起飛,迪拜已經下了500架的訂單;中國的“Facebook Messenger”——微信在廣州誕生,短短幾年間,月活躍用戶數量突破8億人。另外,廣州平均每天有7家高新企業誕生,科技企業孵化器面積超過800萬平方米,科技創新企業超過12萬家……
其實,說到科技創新,在很多人印象中,廣州與京津冀、長三角地區的龍頭北京、上海乃至大珠三角的其他兩個中心城市深圳、香港都存在差距。
在探討創新樞紐功能時,很多專家也不諱言這是廣州的弱項。“三大樞紐建設是一個很高的發展目標。科技創新,這是廣州最弱的一項。”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陳廣漢教授說。對比同為區域創新中心的深圳,他指出,“深圳專利方面有多項全國第一,超過了北京、上海;規模以上企業的研發投入也排在第一位,反映出深圳形成了由市場主導的或企業主導的形勢,創新能力相對更強”。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朱名宏研究員說:“目前廣州聚集了近100萬各類人才,是建設創新樞紐的有力保證,但這遠遠不夠。深圳在這方面走在廣州前面,高校的發展從原來只有一所深圳大學,發展到現在的16所,而且這些大學都非常高端化。廣州高校很多,可以說聚集了廣東省60%至70%的教育資源,但是星星很多,卻沒有月亮。”
事實上,廣州已經意識到了自身的弱勢所在,力圖從全球城市體系中找尋標桿,彌補短板。“建設國際科技創新樞紐,首先要有目的地和節點。廣州目前正在面向全球對標美國硅谷、波士頓128公路和以色列的特拉維夫等國際創新高地,力爭成為人才、智力、技術和資本等互動交流的重點城市。”廣州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副主任詹德村表示。
在詹德村看來,根據科技創新規律,廣州必須具備4個硬條件:國際一流的研發機構、國際一流的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國際一流的科技企業孵化培育體系、聚集一大批國際一流的大型企業,“從研發、轉化、孵化到大企業都在這個地區聚集,才能稱得上國際科技創新樞紐”。
打造科技創新走廊
日前,在廣州增城,富士康公司投資的10.5代8k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破土動工,610億元投資總額,成為廣州改革開放以來單筆投資最大的先進制造業項目。
“開工的不是一座工廠,而是一座科技新城。”富士康總裁郭臺銘在開工現場說,“我們帶了100多家合作商來,全世界相關領域數一數二的設備、材料供應商在此聚集”。
就在一年前,世界500強美國思科公司中國創新中心總部落戶廣州。思科同樣帶來了小伙伴——東華軟件等10家一流設備及軟件商進駐。
從思科到富士康,再到GE國際生物園、微軟創新孵化中心、仁孚汽車中國總部……最近一年,廣州“俘獲”了越來越多創新型全球公司的“芳心”。國際權威科學雜志《自然》刊文評價:“廣州正從貿易中心變身創新沃土,迅速成為科學家、研究者與產業界共同研發高科技產品與創新的中心。”
國際創新樞紐“磁場效應”初顯的背后,是廣州大手筆整合優化城市創新空間的努力。“2016年,我們著力打造廣州科技創新走廊,形成科技創新區域集聚的‘北斗矩陣’,推動廣州高新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科學城、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生物島、大學城、國際創新城等創新板塊緊密聯系,促進技術、人才、資本、產業等創新要素高度集聚。”廣州科創委有關負責人說。
放眼廣州各區域,科技創新走廊上七大樞紐創新平臺呈弧形排開,形成了錯位發展、各具特色的創新空間。國際創新項目不斷落地生根,引領廣州深入參與全球競爭與國際分工。
隨著創新空間的形成、創新政策的優化,創新“短板”被逐漸加高。拿廣州過去常被詬病的“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突出”來說,2016年,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成為廣州的“一號工程”,高企呈爆發式增長,全年凈增2820家,是2015年凈增量的10倍之多,累計達4740家,居全國第4位。
另一常被詬病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問題也得到改善。利用高校、科研院所云集的優勢,廣州鼓勵企業牽頭組建了103家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2016年實現主營業務總收入470億元,申請專利1438項;通過與中興通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科院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和院所合作,全年新增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6家。
擔當“吸附器+輻射源”
全世界都在趕來廣州開會。這是最近一年廣州人感到的明顯變化。
擁有17年歷史的廣州“留交會”從上屆起正式更名為“海交會”(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從只面向中國留學人員,擴展為面向全球各類人才。大會吸引了20余名國內外院士、3000多名海外人才,帶來了1000多個科技項目。
廣州國際創新節聚集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的近千名科技企業創始人、創客等,刮起了一場國際科技創新“頭腦風暴”。“原本認為許多前沿技術是由西方或者硅谷引領的,但調研后發現,很多廣州初創公司在前沿技術領域也在引領全球發展。”新加坡SGInnovat公司創始總裁史蒂夫·萊昂內說。
從海交會、國際創新節、國際投資年會到中以創新大會、中新知識論壇、小蠻腰科技大會……密集召開的國際會議讓廣州成為連接全球知識和人才的中樞。
廣州市科創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廣州正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提高全球創新資源配置能力。
首先是凝聚“最強大腦”,成為創新資源“吸附器”。目前,廣州正深化拓展對外科技創新交流與合作,推動從“閉門造車”到“開門創新”轉變。“引進來”,推進與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英國伯明翰大學、烏克蘭國家科學院等的交流合作;“走出去”,籌備在美國硅谷、波士頓和以色列特拉維夫設立以科技合作為主要功能的海外辦事處,深化與科技項目和機構的對接,吸引創新型企業和人才來穗發展。目前,廣州已實施267個國際合作項目,建成14個國家級、23個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然后將全球匯聚來的創新要素快速輻射、分發,成為創新要素的“輻射源”。廣州與佛山這對珠三角“最強大腦+最強工匠”組合,就是輻射源效應的體現。廣佛兩市宣布,將攜手共建創新協同體系,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競爭。
聚集在廣州的大企業也紛紛將創新觸手向周邊伸延。美國思科“牽手”廣州建立思科中國創新中心總部后,已將工業互聯網布局延伸至惠州等珠三角腹地。“我們希望在廣州打造一個智慧城市的樣本,進而延伸到珠三角及其他華南城市。”思科大中華區董事長兼CEO陳仕煒說。
總部位于廣州的佳都集團,牽引出一條覆蓋珠三角的創新產業鏈條。“一條地鐵線路閘機價值1億多元,給珠三角的配套企業帶來2000萬元的訂單。據不完全統計,佳都集團每10億元的智能化系統產值,可帶動周邊傳統產業產值50億元。”副總經理張少文說。
如今的廣州,不僅向周邊城市釋放出巨大創新動能,更開始在全球化競爭中發揮智慧中樞作用。成立僅兩年的玖的數碼,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布局3000多家VR體驗店,并在國外建立了研究院;UC瀏覽器出海數年,位列世界3大瀏覽器之一,服務150個以上國家和地區……
吸附器+輻射源,這就是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的正確打開方式。廣州轉型發展風正好,路還長。(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鄭 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