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中國社科院和《經濟日報》共同發布了《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5次報告》。15年15次報告,正如與會的一名專家所說,這份關注中國城市競爭力發展的研究報告堅持了15年,真的不容易;而這被報告記錄下來的15年,也正是國內城市發展經歷巨變的15年。
這15年,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和他的團隊連續推出的報告,從最初的24個樣本城市,到囊括全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影響城市競爭力排名的指標,也不再是簡單的國內生產總值,而是以許多因素作為基礎,既含有科技、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也包括了萬人專利申請乃至跨國公司數量等。
這些指標的變化折射出這15年中國多變的城市圖景。在2002年,博士畢業不久的倪鵬飛首次以城市競爭力為主題發布國內城市排名的時候,恐怕也不會想到接下來中國城市化的速度會如此之快。
看城鎮化率。1995年到2007年,城鎮人口比重由29.04%提高到44.94%,年均遞增1.3個百分點。4年之后的2011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達到51.27%。一個農業人口占多數的傳統社會轉變為以城鎮人口占多數的城市社會。
看城市形態。近年來,隨著快速交通網絡體系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大中小城市的協調發展和城市間良性互動具備了基本條件,以城市群體系為支撐的經濟空間新格局更加明顯。
這15年,在反映經濟增長的節奏和轉型步伐的同時,人的因素在這多變的城市圖景中愈加凸顯。
人是城市的主體。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在于人與城市的和諧。城市建設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人服務。如果城市建設不能滿足人們對城市提出的要求,那么城市就失去了一定的功能性,偏離了城市的本源。
通過城市規劃,無論是產業調整還是功能區劃抑或公共資源布局,都可以做到各項指標科學合理,各種排名名列前茅。但是,如果城市不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不能給人提供成長的空間,再好的規劃也不能保證城市未來發展的道路是一片坦途。
倪鵬飛也提到了這個問題。他認為,過去幾十年的城市化更多將注意力放到經濟增長和工業化上面,付出勞動力的人能否享受城市的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則很少有人考慮。城市的高樓大廈是土地的城市化,而不是人的城市化。
城市的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景觀會變,規劃會變,排名更會變,不變的是人們對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人提供宜居的環境,為個人權益提供最大的保障,將是未來城市間競爭的主要方向,也才是經濟社會長治久安的根基。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