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可食地景
用設計生態園林的方式去設計農園,讓農園也變得富有美感和生態價值。可食地景的出現緣于人們在種地和維護城市綠化之間的矛盾。核心理念是注重自然生態、改善城市綠化、影響社區鄰里關系網絡的建構,實現可持續社區營造。

城市荒地變菜地 郫都人種菜種出了景觀
幾乎每一個城市,總能看到用圍墻圍起來的地,“景色”大致如此:要么雜草叢生,要么建渣堆積,要么被附近居民開出來種地。郫都區郫筒街道待開發儲備地塊5000多畝,曾經也是那樣的景象。但現在,風景正在慢慢改變:圍墻變成了美麗的柵欄,建渣亂石被做成景觀,雜亂無章的“墾荒”變成了精心設計的“可食地景”。
截至目前,郫筒街道在伏龍、雙柏、書院、涼水井、一里橋等5個社區試點“分田種菜植綠行動”,170多畝的土地吸引近2000戶市民參與。按照規劃,“可食地景”今年底將達到800畝,輻射約1萬戶居民。
起因
荒地成了城市的傷疤
郫筒街道是郫都區政府所在地,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一些“已征待建”、“已征待供”、“拆遷類”的地塊作為城市發展預留空間,暫時沒有進行開發建設,被稱為三類地塊,大約5000畝,由區國土局土地儲備中心委托街道進行日常管理維護。
因為一直沒有使用,打了圍以后就荒在那里,像癌慢慢侵蝕著城市:枯枝爛葉、破布塑料堆積如山,圍墻被打洞、推倒,破壞了城市景觀,還給居民增添安全隱患。更讓居民怨聲載道的是,為了讓種的菜長得好,很多居民挑來糞水漚農家肥,臭味熏得附近居民苦不堪言。
圍墻被推倒后,一些人瞅準“時機”,半夜三更拖來一車建渣倒了就走。郫筒街道黨委委員任磊告訴記者,5000多畝儲備用地,每年要支付200多萬元管護費用,主要用于打圍、招募巡邏隊員、清運建渣。
試驗
從“堵”到“疏”的嘗試
書院社區后,是一個親水景觀,旁邊有一塊扇形土地,被白色的矮柵欄圍著。紅磚通道從不同的方向進入這塊地,組成了一個漂亮的圖案。通道旁邊,是一塊塊被精心分割的土地,每塊約10平方米。附近居民冒著太陽,侍弄著自己種的茄子、空心菜、青椒。如果不是地里的菜和居民的勞作,一定會誤認為這是個公園。
其實,郫筒街道就是想把這些地變成像公園一樣的風景。在“堵”上耗費了大量精力的郫筒街道,引入了在上海等地開始流行的“可食地景”。可食地景不是簡單地種地,而是用設計生態園林的方式去設計農園。任磊最初的理解更直接:讓大家有地種,還要種得像公園一樣美。
試點就從社區后面那塊扇形綠地做起。動員大會后,居民紛紛來幫著拾揀地里的磚塊石頭和雜物,很快土地就平整出來,按照景觀要求劃分成10平方米左右的小地塊,并進行景觀設計,種植應季蔬菜及花草形成城市景觀。緊接著又開會討論管理辦法,并簽訂了組長責任書、組員責任書和聯動單位責任書。
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領種土地,書院社區將志愿服務與領種資格聯系起來,并規定了退出機制,如在認領期間沒有照護好菜地,發現15天之后未整改的將收回菜地。同時,要求不得種植高稈植物,廢棄物必須自行處置,制作農家肥必須使用生物酵素,減少空氣污染。種植期間,如國家有其他用途或政府不允許繼續種植,所有種植者需無條件退出。
種地
發現十年沒聯系的老同學
其他一些條件成熟的社區也同步啟動了“可食地景”。雙柏社區迪卡儂旁的一塊綠地,多年被圍墻包圍,這次也向附近居民開放,并取名“智慧農場”。
在社區的推動下,“城市農民”自愿建起了“種子公益聯盟”,這是大家交流種地經驗、互相幫助的平臺。一組30號地的鮮小姐,在澆水的時候,主動幫挨著的地也一起澆了。社會資源也被聚集起來,一家專做智慧農業的公司主動提出,可以提供一套自動灌溉系統,居民只需下載一個應用,澆水就能自動完成。目前這臺設備已經投入使用。
更多的意想不到在可食地景發生。涼水井社區A區47號居民激動地在群里說,他居然看到十年沒有聯系的同學,“她住華宇,也在置信有地。”
如果說“可食地景”的初衷,是為了解決郫筒街道5000多畝被圍墻圍起來的三類地塊的管理問題,真正推開后所產生的內生動力和對社區社會治理的推動,既在預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正是因為社區自治發展到一定程度,通過引入志愿服務,可食地景才能如此順利推開。”任磊說,看到居民很熱情,他們準備將5000畝地塊,只要符合條件,全部推給居民,讓郫都城區更加美麗,讓城市更加和諧。
成都商報記者 肖剛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