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人浙江人愛吃“江蘇飯” 好米賣好價還靠品牌帶
15日,長三角糧食發展與合作會議在蘇州舉行,國家糧食局局長張務鋒出席。來自浙江、上海、安徽和江蘇的糧食部門負責人以及行業從業人員匯聚一堂,共商合作。
滬浙人習慣吃江蘇大米
浙江省糧食局有關負責人說,浙江省是缺糧大省,60%以上糧食需要從外地調入,其中從江蘇調入的占多數。“這些年來,浙江人已經習慣吃江蘇大米。”這位負責人說,以前,浙江的糧食從別的省份調入,但這幾年江蘇大米迅速被浙江居民認可。因為以前從省外調入、國外進口的主要是秈米,雖然價格便宜,但食味一般;江蘇種植的主要是粳稻,且有很多優良品種,食味和口感非常棒,即使價格貴一點,在生活水平持續提高的前提下,也不再成為問題。
浙江省紹興市糧食局副局長王永火說,紹興糧食自給率為43%,大部分要從省外調入,目前,紹興市的糧食經營部門已跟宿遷、南通等地結成長期合作關系。江蘇大米銷往浙江有天然優勢,一是距離近,頭天加工好的大米,第二天一早就可進入批發市場;二是有價格優勢,以紹興為例,為鼓勵農民種糧,本地生產的早稻價格,在國家最低收購價基礎上再給予每500克0.3元的補貼,晚稻補貼0.2元,而浙江的晚稻與江蘇的粳稻食味相似,價格優勢是很明顯的。
上海市糧食局所屬良友集團財務總監孫磊說,江蘇是上海最大的糧食調入省,射陽大米等品牌在上海市場婦孺皆知。近年來,江蘇稻米品種持續改良,市場占有份額持續增長。“只要是優質品種,在上海市場就能賣出好價錢。”他說。
優質又優儲,才能走出去
當然,并不是所有糧食都可以在滬浙賣出好價錢。選擇種植優質品種、擁有先進儲存條件,才能鎖定并逐漸擴大市場份額。
安徽是產糧大省,接近一半的糧食需要外銷。馬鞍山市糧食局副局長夏明初說,為占領蘇南市場,馬鞍山糧農選擇原本只適合在太湖流域種植的南粳46,盡管生長期較長,但這種食味極佳的稻米品種收獲后,就被來自南京市高淳區、溧水區的經紀人收購,而且價格比一般品種每500克高出0.1—0.2元,不少蘇南加工企業還在當地設立收購點“搶收”。
鹽城是我省糧食種植面積最大的設區市,全市60%糧食需要外銷。鹽城市糧食局局長崔成富說,盡管各縣(市、區)與浙江、上海糧食部門有長期合作關系,但如果沒有好品種,沒有好的儲存條件,也可能失去市場。這些年來,糧食部門一直在研究滬浙稻米市場,發現南粳9108很受市場歡迎,因此就大力推廣種植這個品種。糧食怕高溫,現在,浙江溫州、衢州、嘉興等地有很多經營企業讓鹽城代儲糧食,看中的就是鹽城完好的糧食低溫儲存條件。
“還有一點,要主動走出省門,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把糧食賣到省外,才能做到去庫存。”崔成富說,這些年,鹽城糧食部門每年要在省外舉行多場產銷對接會,今年6月在福建的對接會,就為40多萬噸鹽城小麥找到“婆家”,去年10月在杭州的對接會,更是賣出100多萬噸稻子。
占市場,還需提升品牌效應
即使是同樣的品種、同樣的種植技術,有沒有品牌,價格完全不一樣。
蘇州糧食自給率只有31%,本地種植的稻米品種主要是南粳46、蘇香粳等,在收購價格上,要比常規品種每500克高出0.1元。“優質品種如果不打出品牌來,附加值就提不高。”蘇州市糧食集團董事長翟子謙說,正因為注重品牌建設,這些年來,“虎丘牌”“沙家浜牌”等大米品牌在本地居民中知曉度很高,產品供不應求。比如,“沙家浜牌”大米是常熟居民喜歡的品牌,超市里供不應求,真空小包裝大米成為親友間的饋贈佳品。
蘇州居民普遍能夠接受的大米價格為每500克4元,本地產大米普遍超過這個價格,但除了省農墾公司下屬企業生產的富硒大米能夠賣到這個價格以外,蘇中、蘇北不少大米賣不出這個價,只有2.5—2.8元左右,為什么?缺的就是品牌效應。記者注意到,從包裝來看,蘇中、蘇北好多加工企業生產的大米還是用蛇皮袋,沒有真空包裝,過不了幾天大米就可能變質,怎么可能賣出好價格?
“用好品牌是擦亮品牌的最好途徑。”省糧食局有關負責人說,蘇中、蘇北不少大米品牌是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但多是區域公共品牌,如果使用品牌門檻不高的話,就會削弱品牌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怎么讓公共品牌發揮應有的作用,需要各地想辦法動腦筋。創品牌不容易,用品牌同樣要花大力氣。 本報記者 朱新法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