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北京的一些村落正逐漸被高樓大廈所取代。對于搬遷上樓的原村民而言,生活環境雖然變好了,但他們依然有著一種對鄉土文化的懷念。
為了留住歷史與記憶,不少居民正以自己的方式保留著鄉土文化。在北小河河畔的金盞嘉園社區就有這樣一群居民,他們修村史、建博物館,甚至恢復了已經停辦二十年的民俗活動。雖然過程辛苦,但居民們個個都樂在其中,“把傳統一直延續下去”的信念,已經在他們的心中深深扎根。
時隔20年,小車會慶典又回來了
身上穿著花花綠綠的戲服,臉上抹著白色粉色的妝,舞蹈動作詼諧幽默……為了慶祝春節,金盞嘉園第一社區舉辦了一場小車會慶典。數十名表演者,有的扮成公子小姐,有的扮成俊婆丑婆,隨著隊伍繞社區走了一大圈。小車會所到之處受到了圍觀居民的熱烈歡迎,場面十分喜慶熱鬧。
小車會的表演者都是本地社區居民,今年63歲的周麗芳就是其中之一。她表示,今年能辦起這個小車會,其實還有一段頗為不易的經歷。“早年間這兒還叫長店村,村里每逢娶親之類的活動都要辦一次小車會或高蹺會,后來離村工作的人越來越多,小車會和高蹺會漸漸就組織不起來了。最后一次辦小車會,跟現在足足隔了20年。”
直到去年春節,第一社區的居民得知隔壁社區請了河北的小車會團體來演出,好多人都搬著小馬扎在樓前等,可小車會的隊伍卻怎么也等不來。周麗芳拉著幾個老伙伴跑去隔壁社區看,才發現小車會的路線根本就不經過第一社區。“回來之后,好幾個居民拉著我問怎么樣,看著他們那盼望勁兒,我真是有點心疼。”
后來,周麗芳又仔細回憶了長店村辦過的小車會,“我們辦得一點不比人家差,為什么不能把老傳統重新撿起來呢?”周麗芳了解到大家都有重新組織小車會的想法,就把意愿匯報給了社區,結果還得到了書記的大力支持,主動牽頭為居民們置辦行頭,購買道具。就這樣,去年9月,本地小車會隊伍時隔20年再次成立,而且一下子就有三四十名居民報名參加。
作為早年的表演者之一,今年74歲的劉順老人也報名參加了這次的小車會,幾十年前的他還是隊伍里的小輩,現在卻已經成了參與者中年紀最大的一位。對于能再次親身體驗慶典風俗,老人內心十分激動。
除了劉順和個別幾位老人,大多數參與者都沒有表演的經歷,社區為此還特意請了專業老師來輔導。輔導一共進行過十三次,從服裝穿戴、化妝到表演,老師教得仔細,居民們學得也認真。周麗芳是小車會表演的初學者,因為表情和肢體表達比較到位,還被老師挑中扮演重要的“小姐”角色。“怎么上坡,怎么過橋,造型怎么擺,學問可真不少。”
讓周麗芳感慨最深的,是老師在輔導時對學員們說的一句話,“老師說我們都是小車會的傳承人,我們應該感到自豪和高興!我聽著心里特別感動,也覺得自己責任重大。”周麗芳希望借著這次小車會的表演,讓更多的居民參與到小車會的活動中來,“別的社區搞合唱,搞舞蹈,我們這兒的特色就是小車會。這次我們可不能再把傳統丟了,要把活動長期延續下去。”
傳統藝術升級,吵子圣會已赫赫有名
小車會隊伍的行進,需要由負責打擊樂的文場隊伍配合,這次參加文場的成員全都來自另一支本地民間藝術團隊——吵子圣會。
吵子圣會的帶頭人是張寅山,年輕時他加入了長店本地的文場隊伍,也曾為早年間長店小車會打過伴奏。小車會雖然在之后一度停辦,長店文場卻一直保留了下來。1998年,張寅山接了老一輩師傅的班,成了長店文場的第五代傳人。
雖然接過了隊伍,但張寅山認為文場這種只打節奏、缺乏變化的藝術形式已經有所落后。“傳統藝術想要往前發展,也得經過改良創新。”經過思考,他在原先文場的基礎上加入了隊形變化、舞姿和動作,并豐富了打擊樂的演奏形式。換代升級后的文場,也更名為如今的吵子圣會。
在北京過去的農村地區,一直有“趕花會”的傳統,各種民間的文藝團體在花會上表演獻藝,場面既熱鬧又好看。朝陽區在2007年對區內街鄉的民間表演團體進行了挖掘,恢復了歷史上的“十三檔”花會。張寅山的吵子圣會作為所在地金盞鄉的代表,也順利入選為其中一檔。
成立吵子圣會的20年來,張寅山追求藝術創新的理念始終沒變。“我經常會看電視里的戲曲、舞蹈節目,人家哪些動作我覺得好看,就吸納到我們的表演里來。”吵子圣會的主要樂器是小镲,根據镲的外形和打擊特點,張寅山逐漸開發出了“四人奪”、“中心開花”、“上下對打”等花式打法,吵子圣會的表演動作也越來越豐富。
現在,張寅山的吵子圣會已經在當地赫赫有名,在一些民間花會表演比賽上還獲過獎。對于已取得的成就,張寅山表現得比較冷靜。“我們的隊員是業余玩這個,和一些專業的、以此為生的隊伍比不了。”張寅山曾經觀摩過河北一支吵子圣會隊伍的表演,表演者們展現的“飛镲”絕技,讓張寅山頗為震撼。“我們有向人家學習的想法,但這種動作難度確實很大,需要時間練習。”
打出名堂的吵子圣會,經常會收到其他地區企業和個人的邀請前去演出,時間久了,張寅山才發現自己的隊伍很少在金盞鄉本地進行表演。“這次正好趕上小車會重組,我們也想好好展示一把。”吵子圣會和小車會的活動相輔相成,隨著小車會活動的陸續開展,張寅山認為吵子圣會在本地的表演機會也會越來越多。
觀點
村民的文化自覺,政府應引導鼓勵
長店村于2009年開始拆遷,到了2013年,原村民們陸續回遷到了位于原村址的金盞嘉園第一社區。對于這群上樓居民來說,無論是小車會還是吵子圣會,都是對過往生活的一種延續和懷念。
長店村保留到今天的不僅僅是民俗表演,在金盞嘉園物業樓里,還有一個房間被專門開辟為了村史博物館。博物館的展區面積雖然不大,但內容卻頗為豐富,墻上的一張張舊照片記錄著長店村的歷史變遷,整齊擺放的石磨、風車等農具則體現了過去的農耕文化。展品當中,甚至還有舊音箱、電影放映機等用品,散發著濃濃的老式生活氣息。
早在2007年,時任長店村文藝干部的周麗芳就有了建村史博物館的想法。后來趕上拆遷,周麗芳就號召村民捐出一些不用的農具和用品,作為博物館的展品使用。到了2012年,村史博物館初步建成,之后在布局和內容上又不斷完善。“有些東西可能現在看著不新鮮,但再過幾十年,北京農村都變高樓了,后人再回頭看就會覺得意義很大。”
近幾年,在朝陽區的政策支持下,區內許多街鄉都建起了自己的鄉情村史博物館,讓周麗芳感到自豪的是,長店村建博物館的想法比區里的政策出臺還要超前。除了博物館,村民們還聯合鄉政府修了一本《村史大事記》,作為記載歷史的文字資料留存。
村民們對于歷史的“自發紀念”,讓研究民俗的學者曹榮頗有感觸。自去年8月起,曹榮接手了朝陽區文化委關于北小河流域文脈的研究項目,坐落于北小河河畔的金盞嘉園自然也是他的研究對象。曹榮認為,長店村變為金盞嘉園的歷史過程,正是北京城市化進程的一個縮影,村民們的身份轉變成了小區居民,但他們的心里仍然認為傳統的文化不能丟棄。
曹榮認為,村民們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自覺,但為了更好地保留民俗文化,政府也應該加大引導力度。在曹榮看來,朝陽區近年來不斷推進的歷史文脈和民俗文化研究,對于民俗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意義很大,今后也應該繼續推進相關工作。
在具體的政策建議方面,曹榮認為,目前政府很注重廟宇等文物的修復保護,但仍需加強對民俗生活整體的關注,“可以把各街鄉比較零碎的民俗活動整合起來,以廟宇周邊為場地,開展大型的文化展演,雖然不可能完全恢復過去村落文化的熱鬧景象,但以一定程度進行重現還是可以做到的。”(記者 莫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