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的箱子都裝上車了,今天就搬走了,以后下雨天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今年94歲高齡、住在“漁村”幾十年的劉喜蘭老人是這里最后一戶簽約搬離的居民,望著裝滿行李的搬家車,她的眼里滿是期待與幸福。
7月3日上午,隨著劉喜蘭一家的搬離,紅橋區僅用13天,在我市主汛期來臨之前,全部完成了子牙河北岸郭家菜園段563戶居民的搬遷工作,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漁村”即子牙河北岸郭家菜園片區,形成于1888年,至今已有130年的歷史?!皾O村”房屋沿河堤而建,基本為居民自建,年久失修,里巷狹窄,不僅有洪水沖泡房屋坍塌的危險,還存在極大的消防安全隱患,群眾呼吁搬遷的愿望極其強烈。為徹底解決子牙河北岸郭家菜園堤岸房屋及行洪安全問題,紅橋區在市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于今年5月啟動了子牙河北岸郭家菜園段行洪河道清理工程,對“漁村”進行整體搬遷,搬遷工程于6月21日正式啟動。
汛期臨近,“漁村”搬遷工作刻不容緩。紅橋區委、區政府科學制定搬遷方案,迅速組織調配1080套安置房源,并從全區抽調100名一線干部,嚴格執行“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搬遷政策,加班加點、挨家挨戶走訪群眾,幫助群眾解決生活實際困難,動員居民早日搬離堤岸險地。
康震是工程指揮部動遷一組組長,從6月21日開始辦理居民封房搬遷手續以來,他一天班也沒有歇過。他和同事們每天在胡同里穿梭,一家家地講政策、作動員,或幫助居民疏解家庭糾紛、或主動上門辦理手續、或代替聯系搬家公司、或幫助困難戶打包裝箱等。劉喜蘭因患腦梗,癱瘓在床多年,為了方便她辦理手續,動遷一組干部陸幗君反復多次上門服務,主動幫她家聯系周轉房,組里的干部們一塊兒幫助她打包搬家,并為其承擔了搬家費用。
“我們趕在主汛期到來之前提早完成了搬遷任務??吹酱蠹叶及嶙吡?,我這心也踏實多了,不用每天再為居民安全提心吊膽了。”康震緊皺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來。搬離危險陋居,住進安全新房,“漁村”居民心里懸著的大石頭也終于落了地。13天的時間里,群眾向紅橋區委、區政府、工程指揮部和一線干部贈送了19面錦旗,每一面錦旗背后都是一個感人故事,都是群眾對工程的高度認可和贊揚。
“居民全部搬遷后,將按計劃對子牙河北岸郭家菜園段進行綜合治理?!惫こ讨笓]部指揮劉武說,“我們將與市有關部門積極對接,加固河堤、清理河道、修繕道路、進行綠化,把這處曾經的安全隱患,改造成為優美宜人的濱河帶狀公園?!保ㄓ浾?何會文 胡凌云 吳迪 攝)
(責任編輯 :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