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主城區的人們,對交通出行的感受,人人都有本難念的經。上下班高峰期,駕車或乘車過江的艱難、軌道交通3號線的擁擠……讓上班族感嘆。
城市越長越大,車越來越多,如何緩解日益突出的人、車、路矛盾?近日出臺的《2018年主城區交通緩堵行動計劃》(下稱《緩堵行動計劃》)提出,以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格局,把公交優先、綠色低碳的交通發展理念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實現交通“三大轉變”,即:交通發展由單一擴大供給向供需雙側調節轉變,機動化出行由私人小汽車向公共交通轉變,交通管理由粗放型向智能型轉變。
“三大轉變”對主城交通意味著什么?將給市民出行帶來怎樣的變化?
今年開建黃桷沱長江大橋
新燕尾山隧道鐵山坪復線隧道
城市交通緩堵,一些市民首先想到的是修路。實際上,近年來重慶修的道路、橋梁并不少。截至去年,主城區城市道路通車總里程達到5057公里,但交通緩堵的狀況仍然存在,為什么?
市城鄉建委人士介紹,交通經濟學里有個“當斯定律”——在政府對城市交通不進行有效管制和控制的情況下,新建的道路設施會誘發新的交通量,而交通需求總是傾向于超過交通供給。只有提高交通資源的利用率和使用率,才能解決交通資源的供需矛盾。
今年,汽車消費迎來小高潮。數據顯示,今年1月市民購買的小汽車量是去年同期的3倍。以此推算,今年主城區新增的小汽車量將超過20萬臺。如果按照一輛車6米的長度計算,新增的小汽車足以排成1200公里的“汽車長龍”。而去年一年,主城區新增的城市道路通車里程不過200多公里。
市城鄉建委人士分析認為,重慶城市存在人口總量多、人口密度高、土地空間有限、單位時間內出行需求高的特點,決定了市民出行主要依靠集約化、大運量的公共交通。如果任由小汽車發展,再多的道路空間都會被“吃”掉。合理引導機動車穩健增長而不是任由機動車的爆發式增長勢在必行。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將交通發展由單一擴大供給向供需雙側調節轉變。
重慶日報記者在《緩堵行動計劃》中發現,今年,重慶各種城市道路協調發展的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今年,主城計劃建成通車15項、32公里骨架道路,加快實施41項、290公里骨架道路,新開工11項、85公里骨架道路。在緩解跨江大橋和穿山隧道擁堵方面,今年力爭開工“一橋兩隧”——連接九龍半島和南岸區的黃桷沱長江大橋以及新燕尾山、鐵山坪復線兩座隧道。
與此同時,疏通城市交通的“毛細血管”、打通區域微循環成為重慶治堵的重要突破口。今年,主城區將加快118條、230公里次支道路建設,打通未貫通道路(即斷頭路)91條、58公里。
軌道交通2號線3號線更新改造
南濱路巴濱路將規劃有軌電車
“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國內外各大城市的共識是公交優先。”市城鄉建委相關人士介紹,今年主城區擁堵治理提出了將機動化出行由私人小汽車向公共交通轉變,也就是“一推一拉”:一手把市民“推”向公共交通,一手把大家從小汽車里“拉”出來。
為增加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今年主城區將以軌道交通提質增效和地面公交路權優先為重點,加快構建網絡化公交優先道,推進智慧公交建設。
提升軌道交通服務水平方面,今年將全面啟動軌道交通2號線大修及更新改造、3號線“6改8”技術改造、1號線“增車”等提質增效工作;啟動內環以內軌道站點500米服務范圍的步行系統改善工程,構建“軌道+慢行”的交通網絡;啟動軌道交通1、2、3、6號線站點周邊10個“P+R”停車場建設,提供停車位約1078個。
今年,主城區將新增12條、101.7公里公交優先道;啟動項目前期研究與儲備,確保到2019年底公交優先道達到260公里。
與此同時,我市將優化主城區地面公交線網布局,重點解決北碚片區、大學城片區、兩江新區和茶園片區等大型聚居區的客流需求,覆蓋公交線網盲區;開行居住小區至軌道、公交站點的舒適接駁小巴,新增19條穿梭巴士路線,滿足公交最后500米服務需求。
智慧公交建設的步伐也在加快。今年,我市將加快電子站牌建設,實施公交移動支付全覆蓋,建設公交數據大腦,優化并推廣綜合出行信息服務平臺,爭取通過充分接入公交車輛GPS、刷卡、移動支付、公交線網等數據,融合GIS地圖,實現數據深度挖掘分析,全面感知公交運行狀態。
讓市民“慢下來”也是一個重點。今年,市城鄉建委將加快建設山城步道系統,新建、改建北部片區縱向通廊、中部片區橫向通廊等10條、16公里山城步道,啟動“兩江四岸”步道貫通工程;新建和提檔升級30座人行過街天橋與地下通道;結合“兩江四岸”治理提升,開展跨江大橋增設垂直升降梯專題論證,解決跨江大橋與濱江路步行系統高差大、繞行遠、銜接不暢問題;啟動大學城片區、茶園片區78公里自行車道網絡規劃建設。
作為軌道交通線網的加密和補充,今年我市將開展主城區有軌電車線網規劃和可行性研究,開展南濱路、巴濱路有軌電車前期工作。針對洪崖洞、紅巖村、渣滓洞-白公館等旅游熱點,相關部門還將開展交通系統專題研究,切實改善旅游交通環境。
交通管理向智能型轉變
建設20條變道加塞嚴管路
除了車輛保有量增加外,交通出行無序、出行的潮汐性、不文明過馬路等行為都會導致交通秩序混亂。因此,重慶在加強城市路網建設、發展公共交通的同時,還需大力發展互聯網+交通。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將交通管理由粗放型向智能型轉變的策略。
動態交通調控方面,今年主城區將加快推進交通信息采集、全景視頻、電子警察、信號自適應控制、LED誘導屏等基礎設施建設,新建50套新型電子警察、100套信號自適應控制等設施設備;綜合推廣應用多車道匯入自適應控制、定向車道、共享轉換車道、可變車道、潮汐車道、左轉遠引、單向交通等措施,出臺道路指路系統信息設計導則,打造渝澳大道等10條交通設施規范化示范道路,優化黃花園大橋等30處堵亂節點交通組織和路口渠化,新增盤龍新城等10條單向微循環道路;在金童路、中興路、長江二路、虎歇路、經緯大道等重點道路區域建設40條違停嚴管路、20條變道加塞嚴管路、20處機動車不禮讓行人嚴管路等嚴管示范路口。
靜態交通調控方面,主城區將綜合考慮不同區域的土地開發強度、區域功能定位、公交發展水平、停車供需特性,推行差異化的停車配建標準;以保障民生需求為目標,重點針對醫院等停車矛盾突出區域,開工建設2萬個以上停車泊位,建立健全以市場為導向的公共停車場建設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共停車場建設、運營和管理;并以半年度為單位,定期對路內停車場和占用人行道的停車位設置進行綜合影響評估,逐步減少路內停車泊位供給,釋放道路交通資源;推行智能化停車設施共享政策,搭建市級統一智慧停車共享平臺,鼓勵停車資源開放共享。
修,重要;管,同樣重要。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重慶樹立下好城市交通一盤棋的思想,打好交通管理組合拳,市民出行體驗將得到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