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走上了獨具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逐步從封閉、落后、貧窮走向了開放、時尚、富裕。5.6億農業人口陸續進入城市,形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城市化過程。中國社會的主要經濟活動由農業轉化為非農產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人均GDP從156美元增長到8600美元。但與此同時,現有城市人口中新人老人之比大于2∶1,巨量人口正面臨從農民向市民的素質轉變,迫切需要“城市啟蒙”。
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強調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其中有兩條涉及城市啟蒙。一是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不斷提高人口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二是要求城市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家園,全球化世界的特色城區,創造性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
人口素質提高和城市家園建設,本質上是一個“人城互動”的過程。人的素質受文化環境制約、影響和決定,人又會改造、發展和完善文化環境。兩者雙向互動依存發展。城市應當為“人城互動”提供條件,改變人對城市的疏遠、抵觸和對立,及城市對人的冷漠、支配和異化,進而使人成為城市活動的主動參與者,使城市成為人的生活依靠和精神家園,在“人城互動”中實現共同發展。
城市文化總要以符號形式傳播開來、傳承下去。其中凝聚著城市記憶,傳承著城市文脈,體現著城市精神,記載著城市體驗,成為“人城互動”的文化資源。比如一個個城區,一條條街巷,一處處名勝、一所所老宅,無不默默訴說著不可重復的故事,見證著城市與人的滄海桑田。
在城市符號中,文化設施和文化產業占據著重要地位。前者屬于空間符號,如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紀念館、陳列館、公園和古代建筑。后者屬于時間符號,如藝術節、電影節、音樂節、時裝節、博覽會、運動會等多樣化活動。此外,產業遺存也在成為城市特色的歷史符號,如廢棄廠房、火車站、蒸汽機車、有軌電車、巨型橋梁。
“人城互動”的特色化存在,還體現為個性鮮明、活力四射的特色化新城區,凝聚著特定城市的文化脈絡、個性化景觀和生活狀態的多樣性,成為人全面發展的可靠保障。比如,當代城市正在改變傳統CBD即中央商務區的單一功能,將之與特色追求、“人城互動”結合起來,創建了多樣化綜合性RBD即“休閑商務區”。比如橫濱港未來、東京六本木、上海新天地、新加坡克拉碼頭、波士頓昆西市場和多倫多CN塔聚落等,其理念深入人心,已經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值得特別關注。
(作者系上海會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上海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