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功能康復機器人、減重步行太空艙、水中步行浴槽……這些都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的高科技康復設備。近年來,隨著康復需求的增加和康復技術的發展,康復醫院的設備也變得越來越高級。人們傳統印象中的康復,也告別了單調,變得越來越有趣。
肢體康復
機器人登場太空艙助陣
“來,咱們收蘋果啦!”在北京康復醫院,72歲的高老先生正在動動手指“收蘋果”。
“收蘋果” 其實是一款小游戲。但是,讓一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來“收蘋果”還是有點難度。只見高老先生坐在屏幕前,一只又一只熟透的紅蘋果從樹上落下來,地面上有一個竹籃,只要移動手指,竹籃子就會移動。高老先生今天的任務就是趕在落到地面前接住蘋果。
高老先生是怎么移動籃子接住蘋果的呢?記者發現他左手的五根手指都通上磁力片,粘貼在手部康復機器人的手部操作平臺上。康復師早已把患者的數據輸入電腦中,只要移動手指,克服電腦程序自動增加的“阻力”,就能指揮屏幕上的籃子,這是讓患者的手部更快康復的辦法之一。
手部功能康復機器人配備的小游戲,讓患者不僅可以接蘋果,還可以升降電器,可以“開”消防車,可以在高速路上賽車,“所有的設計都是寓康復于游戲,輕松之間輕松康復。”北京康復醫院康復科主任郄淑燕對記者說。
在北京康復醫院,除了傳統的康復手段外,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已經參與到患者的康復中。“想要進行手部功能康復,有手功能康復機器人;想要進行上肢或者下肢康復,也都有相應的機器人。”郄淑燕告訴記者,機器人的特點是可以根據患者的情況,設計符合患者情況的康復方案,并且能夠根據病情動態調整。
在這里,記者還見到了“忙碌”著的下肢康復機器人。機器人上方的輔助設備可以幫助患者穩固上半身,真正發揮機器人作用的是模擬髖關節和腿部。機器人“髖關節”用來固定住患者髖關節,兩條機器腿綁在患者的腿部,帶動患者走路。郄淑燕說,有人覺得走路就是腿部康復這么簡單,其實在行走的過程中可以激發下肢肌肉的功能,還會促進胃腸蠕動。機器人的奇妙之處就在于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調節動力。
同時,機器人還有固定腳部的功能。對于那些足部下垂的患者,機器人可以幫助他們糾正步態。“你看,下肢康復機器人固定住患者的腳,可以讓他的步態更加標準。”郄淑燕介紹,而上肢康復機器人是幫助患者進行精細動作的,肘、肩、腕,都可以通過機器人來進行精心訓練,“這里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為了幫助患者回歸社會,練習的動作也非常有針對性,穿衣、吃飯、洗臉、刷牙……”
在北京康復醫院,還有一個太空艙,這是康復設備中的明星之一。說是太空艙,其實真正的名字叫做減重步行設備。患者康復時,減重控制臺可以控制電動升降桿,將患者逐漸向上吊起,減少下肢的負重。患者進入到一個巨大的透明艙室內,充氣之后,就變成“太空艙”。治療師可以根據患者的需要,將下肢的負重從0%減少到100%,也就是從完全負重的狀態減少到完全不負重的狀態。
減重之后患者要在跑步機上跑步,“每次訓練的時間和步速,由康復治療師根據患者的情況來具體調整。”郄淑燕說,別看就是減重步行,但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腦外傷患者以及脊髓損傷患者來說,“太空艙”行走可以糾正步態的不對稱性,縮短膝踝關節控制不良的時間,還可以改善下肢功能,同時也可以改善膀胱和排便功能,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骨質疏松等并發癥。
情景教室
模擬生活場景回歸家庭
在北京康復醫院,有一個“小小的家”,有客廳、廚房,還有衛生間……這就是生活情景教室。廚房用餐區域,擺放著三開門的冰箱,微波爐;廚房操作區域配備有可以升降的櫥柜、煤氣灶、還有抽油煙機。
康復的目的,首先是回歸生活。正在進行康復的李阿姨最惦念的就是出院之后能幫助家人分擔一些負擔,而不是成為孩子們的“累贅”。廚房中的一個個動作,看似簡單,但對于李阿姨這樣的患者來說,道道都是難關。康復室里,還有一個馬桶,旁邊搭配著扶手。“難道上廁所還要進行康復嗎?”面對李阿姨這樣的問題,郄淑燕說,別小看上廁所,這里的康復訓練是幫助患者學會自己從輪椅上平移到馬桶上,“這樣,即使在家里沒有他人的情況下,患者也可以解決如廁問題。”
在模擬家庭的客廳里,擺放著簡單的桌椅。其實,這里的居家擺設也是給患者家屬提供了一個參考,“房屋如果可以進行結構性改造更好,不能進行結構性改造,就要進行環境的改造,讓居家環境能給康復患者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郄淑燕解釋道。
水中步行
緩解疼痛增進肢體靈活
在北京康復醫院還有專門的水療科。“別以為這里是游泳池,功能要復雜得多。”北京康復醫院副院長公維軍說,醫院專門設立了特色的水療科,有水中運動池、電動步行浴、蝶形槽浴、電動浴缸、渦流氣泡浴等。
“這就是水中步行浴。”在一個“玻璃柜”內,一名患者正在水中進行康復訓練,患者的腳下就是跑臺。“你看,這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和記錄患者的訓練情況,能更客觀地進行步態分析。”公維軍說,水的浮力可以幫助減輕關節的壓力,同時水的壓力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減輕炎癥反應并緩解疼痛。關節內炎癥反應越少,對關節活動度的影響越小,同時對瘢痕愈合也越有益處。在水的環境中,利用水的特性可以緩解疼痛并且改善肢體靈活性。另外,也可以利用水的黏滯性來增加阻力,便于在水環境中進行肌力的訓練。患者身體與水的直接接觸以及足底與跑臺的直接接觸,具有增強患者自己感覺的效果。
對于長時間要坐在輪椅上的患者來說,這里還有輪椅浴槽,可以讓患者坐在專用的輪椅上進行水中康復。“水的浮力可以減輕脊柱壓力,讓患者得到放松。水中運動除了可以加快患處的康復進程外,還可以提高肌肉力量,肢體靈活性,同時能改善平衡功能和心肺功能,這就降低了某些術后并發癥的風險。”公維軍告訴記者,在水中進行康復訓練,人體最多可以減輕80%的負重,患者全身可以得到均勻柔和的減重,也就意味著在水中人體有著更高的自由度可以有更多訓練動作可供挑選。隨著康復情況漸好,治療師可以通過調整水的深度改變浮力。
顛覆傳統
康復科技療愈很多疾病
“人們需要改變對康復的傳統印象了。”北京康復醫院院長席家寧說,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康復的需求越來越大,北京康復醫院常年處于“一床難求”的狀態,而康復醫院治療手段、治療設備和治療理念更是顛覆了人們對康復的傳統印象。
“康復是環保的,不像臨床醫學那樣依賴藥物;康復醫學更是魔幻的,某些疾病在醫生的手法治療下就可以康復;康復醫學也是高科技的,利用物理學的方法,包括聲、光、電、磁、頻譜、壓力、速度、溫度以及不同功率、不同波長等方面的變化,轉化成高科技的設備來進行康復,盡可能避免使用藥物和手術,是具有獨特理論基礎和技能方法的獨立的醫學學科。”
席家寧說,現在人們對康復的理解還停留在疾病治療后的“恢復”階段。實際上,很多疾病直接通過康復手段就可以療愈。在北京康復醫院康復診療中心的脊柱康復區,整齊劃一的康復設備,看上去就像健身房一樣“帥氣”。“這里特別適合一些頸椎或者腰椎等脊柱疾病的患者治療,在這里不需要打針吃藥,也不需要動手術,就可以為脊柱疾病患者解除痛苦。”席家寧告訴記者,更加先進的“步態分析區”則會跟蹤一個人走路的步態,在一個人還沒有進入到疾病狀態時,就提出預防方案。
“從這個角度來看,康復應該是貫穿從預防到治療到疾病后回歸家庭和社會的全過程。”席家寧說,現在,大醫院的就診人群中有60%至70%是老年人。這些老年人中,大約有三成左右其實并不需要頻繁到大醫院治療,大多是因為心理因素或者家庭因素導致的焦慮、血壓升高等。他們可以到康復醫院進行心理疏導、水療,這些癥狀都可以緩解。“現在的康復醫學,已經變得越來越輕松,越來越有趣,會讓更多人感受到幸福。”
本報記者賈曉宏 宋彬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