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一中學公開砸毀學生手機引熱議。據了解,學校為了起到警告示范作用,當眾砸毀手機已不是第一次。
在上海,學生能將智能手機、智能手表帶進中小學校園嗎?如何破解學生“手機困局”?
多數中小學不讓帶手機
記者發現,本市大部分中小學原則上不允許手機進校園,特別是小學。不過,也有一些學校允許帶手機,但課堂上不能使用。
“學校規定手機不能帶進校園,如果必須帶的話,需由家長提出書面申請,經學校批準且粘貼統一標識后,學生方可帶入非智能手機,但在校內不允許使用,學生只能在進校前和離校后使用。其實,學校里辦公室、門衛間、宿舍等地方的所有電話設施,都向學生免費開放。校園內還設有投幣的公用電話,完全可以滿足學生對外聯系的需要。”有著20多年一線教學經驗、10多年校長管理經歷的文來中學(初中部)校長柏彬說,絕大多數“問題學生”的產生,或多或少都與智能手機有很大關系。其中,最大概率是沉迷打游戲、網絡聊天、交友不慎、早戀早熟、厭學逆反以及接觸網絡不良信息等。
在協和雙語尚音學校,智能手機可以帶入校園,但必須調至靜音放在書包柜里,平時不允許拿出來。對于智能手表,則暫時沒有約束。閔行區虹橋中心小學不提倡帶智能手機或智能手表進校園。“家長會上有明確要求:學生確有特殊和突發情況需要和家長聯系的,學校的外線電話全部免費提供學生使用,學校也提倡老師主動提供自己的手機給學生使用。極個別學生帶智能手表的,班主任會與家長、學生口頭約定:只有放學階段才可以使用,主要用于學生與家長的接送聯系。”校長唐曉安說。
協和雙語學校規定,嚴禁學生將智能手機、智能手表帶入校園。新生入學前,學校就將這些在校園手冊上加以明確。學校配有平板電腦,足以滿足學生課堂使用。校長杜玲說,家長給學生戴智能手表,無非是為了方便與孩子溝通或了解孩子方位。目前學校的家校溝通軟件上,已將校車接送學生到校的信息同步發送,便于家長第一時間了解。
“制造”矛盾鍛煉學生自我管理
怎樣管控中小學生使用手機的問題?
在協和古北高級中學,對于手機的使用有以下規定:允許學生帶手機到學校,但明確在課間休息、午間休息時間不允許在教學樓內和教室內使用,學生可以在操場上找到合適的位置使用;上課期間,老師可要求學生攜帶手機進課堂用于教學,若無明確規定,則不允許帶入課堂。校長陳杰妮說,學生成長進入的未來社會,肯定要面臨人機相處的環境,刻意地在校園環境中“制造”一些可控的矛盾,比如可以帶手機進校卻不能隨意地使用,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把握如何與電子產品相處。在中學階段學校把這一可選擇的、可控制的權利交給孩子自己,可鍛煉孩子自控能力。校方鼓勵在家庭中也使用類似法則來安排孩子的上機時間,通過家校合作,更好地幫助孩子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西方發達國家也在對校園手機的使用問題進行探索。2018年,法國國民議會表決通過了關于禁止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的法案;意大利和英國等雖未正式立法,但也通過教育行政部門頒布了全國法令,禁止中小學生攜帶手機進課堂;韓國絕大多數中小學都配備了手機存放柜,形成了“晨會上繳,放學時歸還”的規定。
有家長提出,最好給青少年設計專用手機。但在一些技術專業人士看來,青少年專用手機無非是屏蔽一些游戲軟件等,可能成本較高,家長有興趣,但學生未必真正愿意使用。對于“閹割版”的手機,哪些功能需要屏蔽,也需要隨著不同年齡不斷調整,在節假日或畢業后,這類手機可能就無用武之地了,所以未必真的有市場。中學生手機管理應疏堵結合,上海市實驗學校副校長陳興冶說,學校不禁止學生帶入,但不建議在教室等教學區域使用。只要引導得好、管理好,完全可以發揮智能手機的正面作用,比如上學路上聽英語廣播、在手機上查閱資料。
華東政法大學附屬中學則以“模擬聽證會”形式將該問題擺上臺面,通過調查問卷、師生和家長座談、聽證等方式聽取各方意見,由學生事務中心出臺相關規定,讓學生接受民主法治教育。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