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戚穎璞
2017年底貫通之后,黃浦江兩岸45公里岸線進入景觀提升階段,目前開放空間正從核心區向兩頭延伸。今年,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里岸線也啟動貫通,預計明年完工。未來,上海市域范圍的黃浦江、蘇州河兩岸,將逐步實現濱水公共空間全線貫通開放。
今年以來,上海“一江一河”貫通工程持續推進,開放空間變多、空間功能變多、貫通紅利變多。
開放空間變多
今年,黃浦江兩岸開放空間向腹地和兩頭延伸:楊浦濱江岸線繼續開放2.8公里,虹口濱江揚子江碼頭區域貫通。蘇州河中心城區段85%岸線年底開放,還有一批工程在年底開工,包括靜安跨區連通的人行橋和臨水棧道,嘉定600米、虹口1公里的濱水空間改造等。
“今年,‘一江一河’開放空間不斷增加,得益于黃浦江45公里公共空間經驗進一步復制推廣。”上海市住建委副主任、市“一江一河”辦常務副主任朱劍豪認為。
從封閉岸線走向開放的生活秀帶,“一江一河”在貫通理念上有相似性。將兩條母親河納入統一管理,便于相互學習經驗。今年7月,統籌協調黃浦江兩岸地區開發的“上海市黃浦江兩岸開發工作領導小組”,正式更名為“上海市一江一河工作領導小組”。
黃浦江岸線貫通采用“整體謀劃、分步實施、有序推進”,蘇州河延續了這一理念。普陀區重大辦負責人介紹,普陀相關部門早在去年就梳理斷點,研究方案,逐個擊破。岸線最長、斷點最多的蘇州河普陀段,成了推進速度最快的一個——占中心城區岸線50%的蘇州河普陀段,共有19個斷點,今年底全部基本打通。
蘇州河沿線有不少住宅小區,貫通開放這些地方最為復雜。“蘇堤春曉”小區長期占用規劃的沿河市政道路用地,沿河通道和小區景觀帶融為一體。
居民考慮到自身安全,起初拒絕開放。經過確權和反復協商,建設方決定用通透圍墻、設置技防系統,分隔住宅樓和沿河道路,既保證小區安全,又不影響居民觀景。“蘇堤春曉”腹地開闊,但設施老化、綠化欠缺。建設方把臨河區域改造成高低兩級親水平臺,提升景觀品質。這些舉動受到居民歡迎,打開了小區和心里的“那堵墻”。
黃浦江岸線各區情況不同,需要結合實際進行創新,蘇州河延續了這一做法。由于地理區位、稟賦條件、承載能級和黃浦江不同,蘇州河貫通誕生了許多創新思路。
考慮到沿線住宅,蘇州河部分濱水空間,如中遠兩灣城等,將限時段開放。因為腹地局促,除了漫步道、跑步道,不強調全線設置騎行道。由于河道較窄,更強調蘇州河兩岸互通。記者從上海市規劃資源局獲悉,蘇州河中心城區段規劃增加近20座橋梁。其中,昌平路橋已經率先建成,安遠路橋設計方案征集剛剛結束。
空間功能變多
塑造活力水岸,離不開功能導入。“一江一河”有著不同的城市定位,需要因地制宜,引導區域功能錯位、強調功能復合。
根據今年發布的《黃浦江沿岸地區建設規劃(2018-2035年)》,黃浦江沿岸定位為“國際大都市發展能級的集中展示區”,成為上海的“會客廳”。
承載新需求,黃浦江沿江產業正在積極轉型。比如虹口濱江,北外灘發展日新月異,積極導入會務會場等業態,打造世界級“會客廳”。又如徐匯濱江,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長三角總部、騰訊、湘芒果等標桿企業相繼落地,圍繞文化科創,推動區域綜合開發。
積極轉型,也帶著審慎思考。昔日的工業銹帶——楊浦濱江,并不急于引入產業。“楊浦濱江保留了許多工業遺存,歷史價值很高。要反復考量:什么樣的業態能夠匹配這些建筑空間,用什么更新方式才能重煥建筑生命力。”市“一江一河”辦趙炅說,楊浦濱江區位好,要“三思而后行”,要做就做到最好。
根據《蘇州河沿岸地區建設規劃(2018-2035年)》,蘇州河沿岸定位為“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范區”。
蘇州河貫通要盡可能擴增公共活動區域,就是在“螺螄殼里做道場”,充分釋放步行空間。虹口岸線的北蘇州路正從機動車道改為慢行道,僅保留上海大廈、上海郵政博物館兩個機動車出入口;華東政法大學段開放步道不到1米,將進一步拓寬;西蘇州路沿線(長壽路至昌平路段)改為單向交通,釋放更多步行空間。“蘇州河全線進行交通影響分析后,車流量不大、有條件的路段都將改為慢行道”。
受到防汛墻標高限制,中心城區很多區段臨河不見河。未來,蘇州河將針對不同區段,采用不同方式進行親水性改造。有一定腹地的區域,設置高低兩級的二級防汛墻。人氣足、商業氛圍好、景觀要求高的區段,考慮參照國外成熟經驗,采用平時開敞、汛期封閉等多種應對方式。
作為公共活動空間,“一江一河”也有共通的配套服務功能。浦江兩岸正在增加服務站點,不斷整合資源,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浦東岸線空間疏朗,服務站點以新建為主,在22座“望江驛”內,市民可以充電、飲水、休憩、讀書等。浦西岸線、蘇州河兩岸空間緊湊,服務站點以既有建筑改造為主。
貫通紅利變多
“一江一河”貫通紅利還將不斷放大。朱劍豪表示,上海正在開展“一江一河一湖”濱水區公共空間的規劃研究,逐步實現黃浦江、蘇州河上游與東太湖流域綠色空間的貫通融合,打造發展新模式。即,以生態環境建設引領示范區社會、經濟等全面一體化發展。
“一江一河”與太湖同宗同源,歷史和生態資源相似,濱水區發展應整體考量。這一塊區域,有許多古鎮緊鄰水系,亟待轉型。坐落于淀山湖畔的金澤古鎮,在保證風貌的前提下,利用既有土地整理,引入華為研發中心等科創產業,重新煥發生機。
“以水系為紐帶,可以串聯更多古鎮資源,激發區域巨大的發展動能”。資料顯示,在“一江一河一湖”沿線5至10公里腹地范圍內,匯聚了約10萬億的經濟總量,周邊居民對濱水空間有著巨大的需求。
以此為目標,“一江一河”正加大力度不停步。浦西驛站的數量、辨識度和功能配置有待提升。明年重點完善提升黃浦江兩岸服務驛站,爭取在浦西形成一致的設施格局。位于寶山、閔行、奉賢的黃浦江岸線,分別針對郵輪全產業鏈發展、吳涇老工業基地轉型、濱江生態整治和產業結構調整,進行公共空間貫通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