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語涵
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五周年。五年來,京津冀在產業協同發展上究竟成績如何?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亮出了最新成績單:京津冀產業活動跨省市的企業已達1.6萬家,其中,北京“溢出”帶動效益最為明顯,1.2萬家京籍企業在津冀地區開展產業活動。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四經普系列解讀報告,報告顯示,五年來,京津冀區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地間產業定位與產業分工日益明晰,地區之間產業融合水平逐步提高。
商務服務業集聚程度最高
四經普對整個京津冀地區二、三產法人單位進行了梳理。數據顯示,2018年末,京津冀區域內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243.1萬家,比2013年末增長90.5%。其中,河北比2013年末增長163.9%,成為區域內單位增長主力。
京津冀區域內,三產成為產業絕對支撐。2018年末,京津冀區域內第二產業法人單位43.5萬家,第三產業法人單位199.6萬家,三產占比達到82.1%。
具體來看,京津冀區域內,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法人單位為32.4萬家、23.2萬家和13.4萬家,占第二、三產業法人單位比重為13.3%、9.5%和5.5%,分別比全國同行業高1.6、3.6和1.3個百分點,顯示商務服務和高技術服務業集聚程度相對較高。
1.2萬家京籍單位產業“溢出”
五年來,來自北京的產業“金種子”一批批被引向津冀地區。
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是中關村首個“走出去”項目。截至今年10月,創新中心已吸引包括阿里巴巴、海康威視、華凱光子、翰陽科技等252家知名企業和機構注冊辦公,其中大量優質企業來自北京。
專注半導體科技的中創燕園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公司已形成北京研發、保定轉化的產學研一體化體系,保定公司目前年產值達到2000萬元,未來三年新廠建成后,預計年產值突破10億元。
保定創新中心成為京籍單位產業“溢出”的一個縮影。四經普數據顯示,2018年末,京津冀法人單位在區域內跨省市的產業活動單位1.6萬家,其中,北京法人單位在津冀地區的產業活動單位達到了1.2萬家,高于天津的0.3萬家和河北的0.1萬家,成為溢出帶動的絕對主力。與2013年末(三經普年份)相比,北京法人單位在津冀的產業活動單位數量增長225.9%。
跨省市開展產業活動的三地法人單位,主要聚焦在哪些領域?報告顯示,傳統服務業所占比重逐漸降低,現代服務業所占比重顯著提高。其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產業活動單位合計0.4萬家,所占比重為25.9%,比2013年末下降6.1個百分點;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產業活動單位合計0.7萬家,所占比重為41.1%,比2013年末提升12.4個百分點。
三地“角色”定位初步形成
在京津冀協同這場大戲中,三地各有“角色”定位。報告認為,目前,三地在產業上良好的區域分工格局已初步形成。
北京方面,產業趨勢明顯瞄準高端化。第三產業成為絕對主導,高技術服務業和文化產業集聚程度日益增強。2018年末,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占北京二、三產法人單位比重為15.6%、7.8%和5.5%,分別比2013年末提升4.3、0.2和1.2個百分點。批發和零售業等傳統產業地位有所下降。
天津方面,服務業快速提升成為亮點。其中,高技術服務業快速增長,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占天津第二、三產業法人單位比重為8.9%和6.1%,分別比2013年末提升2.1和2.4個百分點。同時,金融和交通運輸行業比較優勢明顯。
河北方面,先進制造業得到迅猛發展。2018年末,河北第二產業法人單位31.6萬家,占二、三產法人單位比重為27.4%,比京津冀地區平均水平高9.5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快速發力。2018年末,河北高技術制造業法人單位0.7萬家,占京津冀區域高技術制造業法人單位總量的52.7%。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醫藥制造業中高技術制造業單位數量分別占京津冀區域的65.0%、64.1%和58.8%。
(責任編輯 :韓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