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鑫忠種植專業合作社工人們正在操作各種機械作業

史立峰(左)領到工資時露出幸福的笑容。

中電京安生物質熱電聯產廠 組圖

中電京安生物質熱電聯產廠 組圖

中電京安生物質熱電聯產廠 組圖

中電京安生物質熱電聯產廠 組圖

中電京安年消化秸稈、樹枝等農林廢棄物42.7萬噸。

馬店鎮什伍村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

鑫忠種植專業合作社工人們正在操作各種機械作業。
本報記者 朱薇 田靜云
“這個月工資3000塊,拿1000塊還欠款,1000塊給大閨女留著看病用,剩下1000塊作家用,給老二添置件新衣服……”6月26日,是在安平縣鑫忠種植專業合作社打工的史立峰領工資的日子。一下班,他就興沖沖地翻開筆記本,一筆筆地規劃著,臉上滿是憧憬的笑容,“自從我被安排進合作社打工后,月月都有工資拿,家里的日子一點點好起來了。去年,我們家徹底脫了貧!”
自2013年始,史立峰的人生開始經歷大波折。大女兒身患尿毒癥,先后經歷兩次換腎手術,史立峰家因此一貧如洗,還借了近50萬元的外債,一家人生活舉步維艱。然而,生活并沒有拋棄他們一家。2017年,史立峰一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他也被安排進合作社打工,每個季度還能領到扶貧“分紅”,一家人的日子開始悄悄轉變。
取之于田 秸稈變廢為寶
在安平縣馬店鎮廣袤的農田上,往年因焚燒秸稈而起的濃煙和雜亂堆積在村口的麥秸消失了。映入眼簾的,是一車車秸稈被源源不斷地送往鑫忠種植專業合作社。
剛剛過去的麥子收獲季,合作社里堆滿了成捆的麥秸,史立峰的工作就是操作粉碎機,將這些麥秸粉碎,隨后會有專人將其運往附近一家大型加工企業,作為生物質能源。“這些能源能發電、可取暖,環保著哩。”史立峰笑言,隨著秸稈扶貧項目的開展,昔日被當成廢物焚燒的秸稈、樹枝等農林廢棄物,今朝變成了“香餑餑”,成了可生“金”的搶手貨,也幫助越來越多的農戶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往年這些麥秸要不就是留在田里燒掉,要不就是被扔到小白河兩岸,看上去就讓人頭疼。現在可以賣給我們合作社,一斤收入7分錢。”粉碎機旁的史立峰干勁兒十足,“村民們得的是小錢,大實惠是咱們縣的生態環境,你往小白河兩岸瞧瞧去,說一根麥秸都沒了也不為過。”在這兒,他也親眼見證著小麥、玉米等的秸稈變廢為寶,變成可發電發熱的新型清潔能源。
合作社負責人趙峰告訴記者,合作社粉碎后的秸稈將被送往中電京安生物質熱電聯產廠。該項目與當地秸稈收儲點及種糧大戶合作,收集農作物秸稈,作為生物質能源來發電發熱,實現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
據了解,中電京安收購半徑高達50公里,年消化秸稈、樹枝等農林廢棄物42.7萬噸。通過生物質發電,企業可年發電2.4億千瓦時,滿足3萬戶普通居民用電,占安平縣城鎮人口的87.5%;可滿足2.5萬戶居民冬季采暖,占全縣城鎮人口的73%。提高秸稈資源利用率及產業化的經濟價值,對于安平的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始于扶貧 返利于貧困戶
“說起來,我們合作社購進秸稈粉碎機也是借了扶貧的東風。”趙峰說,秸稈扶貧項目始于2019年年底,合作社與縣扶貧辦簽訂投資入股分紅協議,縣扶貧辦使用扶貧資金投資215.6萬元,購置了破碎機、抓木機等設備,入股7家合作社建設秸稈收儲站,與中電京安公司簽訂了秸稈收購協議,合作社的收益得到了保障,建檔立卡貧困戶就能每年在合作社獲得收益分紅,實現精準脫貧。這是安平縣探索的扶貧新模式,通過扶貧資金的投入,扶持秸稈產業健康起步、創新發展,形成長期穩定的經濟收益,也助力農村生態環境改善,是一次雙贏的大膽嘗試。
脫貧攻堅最根本的辦法是產業扶貧。安平縣扶貧專班主任賈盼珣解釋道,“扶貧資金直接發放到農戶手里,只能解一時之急;扶貧資金投入到新興產業,卻可以‘一箭三雕’:壯大了產業,貧困戶有了穩定的收益,也改善了農村環境。”入股資金始于扶貧款,最終也還利于貧困戶和農戶。“以鑫忠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例,秸稈收集、運輸、加工‘完整產業鏈’可以為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社會效益顯著。我們在簽約時就已商定,就業機會優先考慮貧困戶。”合作社投產僅半年,已覆蓋周邊20多個村,可年消納秸稈450噸,直接提供5個就業崗位。同時,還可帶動周邊秸稈收集、運輸、儲存等產業發展,間接增加約20個就業崗位。
從農業廢棄物搖身一變成為清潔能源——小秸稈看似不起眼,卻正串起一條集資源節約、低碳環保、農民增收、企業增效于一體的“綠色產業鏈”。
“生態+扶貧”促鄉村變化
多年來,安平一直堅持產業發展和生態修復、生態治理同步走原則。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安平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通過實施糞污資源化利用、秸稈資源化利用等生態扶貧工程,進一步加大生態建設保護和修復力度,促進貧困人口在生態建設保護修復中增收脫貧、穩定致富,在擺脫貧困中不斷增強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實現百姓富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選定鑫忠等7家合作社作為投資入股單位,安平縣扶貧辦看重的不僅僅是他們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更看重他們帶來的長遠生態效益。
“保了生態,也富了口袋,何樂而不為?合作社引進的粉碎設備可以解決當地秸稈焚燒問題,對改善環境、促進生態發展有積極貢獻。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將秸稈賣到合作社,一些老人甚至到農田和河邊撿拾秸稈。”賈盼珣笑言。從目前的結果看來,讓農民受益于生態建設的成果,并實現脫貧致富確實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秸稈產業扶貧剛剛起步,解決了存儲、加工環節的難題,我們將繼續加大扶貧和協調力度,在秸稈收集方面探索政府推動、市場運行的長效機制,在秸稈銷售方面探索燃料、基料、材料等不同銷售渠道,提高經濟效益,保障生態效益。”如今的馬店鎮天藍柳綠,各村道路兩側干凈整潔、綠草成蔭、蝶花映趣。賈盼珣期待,通過“生態+扶貧”,讓更多的農村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為實現全面小康貢獻扶貧力量。
本版圖片由安平縣扶貧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