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到市中心的大醫院看病,公交加地鐵都要將近一個小時,現在好了,三甲醫院開到家門口,看病別提多方便了!”家住華泰路的張麗說。
張麗口中的三甲醫院是今年3月底投入試運行的市二醫院龍潭院區。該院區位于成華區華泰路2號,總投資約30億元,規劃床位1200張,可以讓周邊200萬居民就近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
在成都市實施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中,高品質公共服務倍增工程與民生息息相關,其中打造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更是一項重點任務,關系到每個市民的切身利益。
按照計劃,到2025年,成都市規劃建設未來醫學城等78個重大項目,新增全國臨床重點專科10個;新增三甲醫療機構10家以上,實現三級醫療機構區(市)縣全覆蓋,建成50家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全市人均期望壽命超過82.4歲……
健康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在成都,“健康紅利”從何而來?成都人的健康之路如何鋪就?今天,記者帶您走進基層醫療機構,尋找其中的答案。
三甲醫院入駐
高端醫療服務就近享受
作為開業不久的新院區,市二醫院龍潭院區一切都是嶄新的。寬敞明亮的門診大廳里,診區分布一目了然,頭頂的玻璃頂棚,陽光通透,溫馨舒適。院區的整體綠化率達到了30%,可謂四季常綠、季季有花,“逛著花園就把病看了!”這是不少患者的就醫感受。
這還是一家科技感十足的醫院。記者剛走進大廳,就有導診機器人上來服務,你可以直接跟它對話,告訴它哪里不舒服,機器人會根據需要,幫你選擇相應科室醫生的號。同時,它也是優秀的向導,如果找不到科室在哪兒,直接詢問,它便會提供詳細的指引路線。
醫院的智能化體現在患者看病的方方面面,比如智能床墊。這種智能床墊上安裝有傳感器,可對病人的心率、呼吸率、體溫、體動翻身等進行數據自動采集并直接傳輸到管理系統,達到“在床即監測”的效果。當患者體溫出現異常、長時間不翻身等情況時,護士站就會觸發報警,提醒醫護人員進行處置。
另一大亮點是智能輸液管理,該系統可以通過紅外線監測,可準確計算出液體滴數、液體瓶的重量,并根據輸液速度和液體情況換算出輸液時間。當液體輸完后,智能輸液管理系統會自動停止,等待護士來處理,“現在輸液可以放心睡覺了,再也不用擔心輸完了沒通知護士!”一位患者說。
科技升級的同時,醫院服務也在創新。就拿最基本的掛號來說,醫院推出的掛號選擇時段就人性化十足。在這種模式下,不論患者通過哪種方式預約掛號,都可以按照自己方便的時間來選擇時段,然后按預約時段前往就診,避免早早來院等候,從而節約了時間,“這種掛號方式將就病人的時間,讓病人變被動為主動,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一位患者說。
市二醫院龍潭院區的體量兩倍于慶云院區,它的投入使用將彌補該片區長期以來公立三甲大型醫院醫療資源不足,也可以為龍潭總部經濟城、北湖熊貓國際旅游休閑區等城市產業功能區提供重要配套,“圍繞群眾需求改革創新,提高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這是我們醫院一直努力的目標!”醫院相關負責人說。
今年新晉15家三甲醫院
成為國家重要的醫療中心城市
邁入2021年,成都市優質醫療資源迎來快速增長的一年。根據市衛健委發布的數據,今年截至目前,成都市共有25家醫院新晉等級,其中,新晉三甲醫院15家,三乙醫院6家,二甲醫院4家,晉級醫院數量創歷史之最。如今,成都全市擁有三甲醫療機構54家,逐步構建全國一流的醫院集群,成都也成為國家重要的醫療中心城市。
在新晉三甲的醫院中,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榜上有名。這是成都的老牌醫院,以腫瘤疾病的防治為特色,在市民中有著很好的口碑。2019年,市七醫院新打造的天府院區投入使用,和新南院區形成“一院兩區”的布局,天府院區主攻“常見病、多發病”診治,新南院區突出腫瘤疾病防治特色,兩者分工明確,方向一致,都以滿足周邊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需求為主要目標。
與此同時,社會辦醫也實現了三甲“零”的突破,今年成都6家社會辦醫院成功晉級三甲,標志著成都市健康服務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成都愛迪眼科醫院是成都市唯一一家晉級三甲的眼科醫院。醫院長期開展防盲治盲社區眼病義診和公益講座,積極參與成都市青少年近視防控及中小學生眼健康普查等工作,是成都市首批視力保護科普基地之一,其圍繞兒童青少年視力保護開展的一系列公益活動,在市民中收獲了極好的口碑。
如今,伴隨著醫療機構的提檔升級,成都市優質醫療資源專業布局更加完整。目前成都市三級醫院包括綜合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以及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骨科、精神科、傳染科、婦產科、兒科、泌尿科等各類專科醫院,涵蓋了幾乎所有專科醫院類型。
為民辦實事
新生兒先心病納入免費篩查項目
實施優質醫療資源擴容行動、實施醫療機構內涵提升行動、實施公共衛生體系提升行動、實施中醫藥服務體系提升行動、實施衛生健康改革創新行動……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實施以來,市衛健委積極推進各項工作,對任務進行了逐條分解,嚴格責任落實,建立長效機制,確保各項工作落地見效。
今年,成都市正式將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納入新生兒疾病免費篩查項目,同時將新生兒疾病免費篩查項目列為“十大民生實事”,免費為在成都市助產機構出生的新生兒開展遺傳代謝病篩查、聽力篩查和先天性心臟病篩查。
今年1至6月,全市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累計篩查75088人,篩查率99.11%;新生兒聽力累計篩查74803人,新生兒聽力篩查率98.74%;新生兒先心病篩查例數為75318人,篩查率為99.42%。
3月,成都市成功申報成為健康中國行動創新模式首批國家級試點城市,以宮頸癌防控為重點內容開展創新模式試點工作。6月,《健康城市建設推動健康中國行動創新模式成都市宮頸癌綜合防控試點工作方案》經市政府審核通過,并以健康成都推進委員會辦公室名義印發實施。
此外,網格化城市醫聯體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成都市已實現610家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醫聯體內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下沉12萬人次,基層機構上掛學習培訓14.58萬人次;上轉患者8.05萬人次,下轉患者26.24萬人次,實施遠程診療項目含遠程心電、遠程影像、遠程會診、遠程PACS、遠程肺功能、遠程腦電等37項,遠程診療服務259萬余人次,實現了人才技術雙下沉,業務管理雙提升。2021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來蓉調研期間,成都市網格化城市醫聯體做法受到了國家衛健委肯定性評價。
同時,成都市持續推進“互聯網+健康”服務。以“智慧服務”建設為抓手,借助于移動互聯網等“互聯網+”應用,針對患者的實際就醫需求,為患者提供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全流程、個性化、智能化服務。利用互聯網技術不斷優化醫療服務流程和服務模式,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實現臨床診療與患者服務的有機銜接。
幸福是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主觀感受,美好是內在尺度的感性顯現,而生活是人們對生存狀態的感知實踐,民之所愿、城之所向,隨著健康成都建設的不斷深入,城市拔節生長展示出昂揚力量。
成都日報記者 楊甦 王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