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廣報道,受疫情影響,全國多地近期發布了防疫出行緊急通知,要求“非必要不出省、不離市”。但恰逢暑期,不少人早早定好了出行計劃,因此面臨著不得不取消或延期的情況。有乘客想免費退機票卻遭航空公司和旅游平臺拒絕,或被收取高額退票費用。
疫情形勢生變,機票退票政策卻未與時俱進及時落地,而是仍沿襲平日退票費用標準,的確是個問題。去年疫情期間,在相關部門指導下,不少航司、平臺都及時出臺了相關退改政策,盡力減少消費者損失。如今,一些平臺和企業并未參照此前的做法,有的還借機高收費,無疑是對防疫大局的一種掣肘。
免費退改簽造成的損失和成本,到底由誰來負擔更公平科學、更可持續?
按照既有的防疫配套措施,由于緊急疫情需要,國內航司、鐵路等出臺免費客票退改簽政策,費用通常由各企業自己承擔,這體現了疫情防控面前企業的社會責任和擔當。如果疫情持續時間較短,那么相關損失應該也在這些公司和平臺可承受的范圍內。問題的關鍵在于,疫情具有反復性,而相關的客票退改簽免費政策也是一個較為反復、持續的事情。
國鐵集團公布的數據顯示,其2020年度收入同比下降8.1%。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先后8次出臺免費退票措施,免費退票2.06億張。民航方面的數據顯示,國內航司去年僅2月虧損便超209億元,雖然后來狀況好轉,但還是沒有完全恢復元氣。如此情況下,要求相關企業、平臺一力承擔相關損失和成本,確實是不小的壓力。
此輪引起疫情防控反復的德爾塔病毒,具有強傳染性的特征,這也意味著對其應對要做到快響應、快決策、快處置。面對社會呼吁,相關企業、平臺要根據實際情況盡快與消費者理性溝通,盡可能拿出讓雙方都滿意的改退政策,而不能無視呼吁,用強勢地位欺人。
有關部門也要盡快介入,研究相關的長效、常態成本分擔機制和指導意見,并進一步出臺優惠政策和措施,促進相關企業用更積極的態度和作為,為防疫做貢獻,為防疫掃除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