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上海積極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民心工程被視作強有力的抓手,重點聚焦民生領域,切口更為具體。
今年以來,上海啟動多項民心工程,讓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少爬幾層樓,舊改跑出加速度;多睡幾分鐘,早餐工程飄香更涌來暖意;少走幾段路,“15分鐘生活圈”居于恰到好處的半徑內;多看幾朵云,架空線入地的“進度條”屢被刷新……這些民心工程,漸成檢驗上海城市品質、初心使命的試金石。
如今,上海的民心工程推進情況如何、成效怎樣?本報今起推出“上海民心工程回訪”系列報道,與讀者一起感知民心工程帶給市民的溫馨和便利。
■文匯報記者 史博臻
盼舊改、遷新居,很多人一等就是大半輩子。
年屆七旬的李老伯住在平涼路1298弄,屬于楊浦區大橋94、124、125街坊。家里狹小局促,老兩口的床比單人床寬不了多少。據他介紹,自己從小就住在這里,“我還有兩個妹妹,小時候家里住不下,只能在二樓上搭一個三層閣,又在窗戶下的一點空間里擠出一張床。因為擔心漏雨,還把屋子里唯一的窗戶封上了,碰到黃梅天,別提多么潮濕悶熱了。”
后來,李老伯夫婦和老母親就住在這里,隨著年紀增長,每天上下樓梯成了負擔。聽老母親抱怨了幾十年,但經濟所限,實在沒有改善條件。就這樣,蝸居在逼仄老宅里的人們,一邊留戀著故土記憶,一邊更渴求著早日喬遷新居。“這次終于舊改了,希望以后可以住個電梯房,也讓母親享享清福。”李老伯高興地說。
6月25日,大橋94、124、125街坊房屋征收基地正式簽約首日。截至當晚8點半,已完成簽約1166戶,基地簽約率達到98.31%。這意味著,大家苦盼幾十年的新居夢終于實現了!
眼下,楊浦區平涼41、42、44、45、47街坊,定海127、131、132、133、141、142、145街坊,定海144、147街坊等8個基地完成二次征詢,累計征收戶數超過9000戶。楊浦區下定決心、自我加壓,力爭今年底,提前一年全面完成1.5萬戶成片二級以下舊里改造任務。
當前,上海中心城區成片舊改已進入攻堅階段。除楊浦區外,在黃浦、虹口等舊改大區,大批舊里完成居民動遷和房屋征收。截至6月底,黃浦區舊改征收總量已突破1.2萬戶,成功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復興東路69號東西地塊、建國東路69街坊、福州路地塊等7個項目高比例生效,其中505街坊創下區內首個兩輪征詢“雙100%”的新紀錄;在虹口區,昆明路以南舊改項目第二輪意見征詢通過率達98.8%,標志著北外灘區域成片二級以下舊里征收工作提前半年全部完成。
每一戶期盼舊改的居民,也有著各自的喜怒哀樂;每一個舊改基地,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次舊改成功,寄托著千家萬戶的殷切盼望,也傾注了基地上下的心血。上海舊改工作把“人民城市”理念實實在在地融入到每個環節,在實踐中創造的各種方法應運而生。比如,從大量基層實踐中摸索總結出的“舊改群眾工作十法”,充分尊重居民意愿,許多舊改地塊的居民簽約率短時間內達到99%以上。再比如,政企合作、市區聯手的舊改新模式,讓舊改攻堅有了“利器”,從前期規劃研究、中期征收實施以及后期招商引資等各環節,加強溝通協作,在全周期、全領域形成合力,推進項目提速開展。這些重要環節的快速切換和高速運轉,為舊改項目謀定快動創造了必要條件。
今年是上海舊改攻堅戰的關鍵一年,目標是完成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70萬平方米,涉及3.4萬戶;2022年完成40余萬平方米,涉及2.2萬戶。相關區作為舊區改造的責任主體,將細化落實資金、規劃、房源、征收隊伍等保障措施,確保完成舊改任務。
上海舊區改造任務很重、難度很大,但再難也要想辦法解決。市住建委表示,創新政策,結合舊改實際,深化完善相關政策和體制機制,包括歷史建筑分類保留制度措施、舊改地塊司法執行新機制、容積率轉移政策等。同時,繼續發揮舊改地塊收尾新機制、國企簽約的協商推進機制、行政司法協調機制等作用,加快推進法院查封“毛地”地塊司法解封等協調。
舊改的資金籌措是關鍵,上海正不斷拓寬舊改資金籌措渠道,積極爭取國家政府專項債支持的同時,按照土地出讓計劃,市、區相關部門加快土地出讓,力爭“收尾一塊、出讓一塊”,保障舊改資金需求。
另外,舊改不僅要圓百姓的“安居夢”,也要盤活土地存量、高效利用空間資源,讓一塊塊寶地找到“好人家”、建成“好項目”、集聚“好產業”、形成“好功能”、成就“好未來”,提升區域功能和能級。結合區域功能規劃,上海堅持征收與規劃同步謀劃、規劃與土地出讓同步推進、土地出讓與項目建設同步計劃,實現征收、出讓、建設“三同步、三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