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位背對鏡頭身穿防護服、頭上綁著幾根冰棍的醫護人員照片,在武漢人的微信群里刷屏。
“火爐”武漢正值酷暑,武漢人怕熱,但這樣的降溫方式并不多見。她叫汪甜,是武漢市第四醫院的一名90后護士。汪甜和同事要負責兩個社區7000多戶居民的核酸采樣,“天太熱了,想著那么多居民等著,我們不能停。”
時隔400多天后,第二次全員核酸檢測,成為這幾天里英雄城市的關鍵詞。
8月2日,武漢市確診7例省外關聯本地新冠肺炎病例。3日上午,該市對外宣布,迅速啟動全市全員核酸檢測。
上一次如此大規模的全城核酸檢測,是在2020年5月15日。檢測1090.9萬人用時10天。這一次,政府公開宣布,3天內完成采樣,要跑在病毒的前面。
武漢速度背后的青春力量無處不在。
同濟醫院神經內科80后護士長黃姝在早晨7點多上班的路上接到消息。8月3日當天,同濟醫院緊急組建起由200余名骨干醫護人員組成的核酸采集隊伍,赴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展核酸采樣工作,黃姝第一時間報了名。
經開區是此輪疫情武漢市最早發現本土確診病例的地區。截至3日上午,該區已完成15628例核酸檢測初篩。“武漢現在需要我們分秒必爭!”黃姝注意到,在核酸檢測現場,90后、00后醫務人員成采樣主力。
武漢市8月4日晚間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全市共設置2820個采樣點,每個采樣點設置等候區、采集區、緩沖區、臨時隔離區,以保證人員單向流動,嚴控人員密度。
1.8萬余名醫務人員、工作人員戰高溫斗酷暑,參與核酸檢測現場采樣工作。截至8月5日晚7點,武漢已完成903.9萬人核酸采集,共378萬人完成核酸檢測。
漢陽區芳草社區書記杜云的心情,是從7月31日開始緊張起來的。那天,黃岡紅安縣通報發現一例新冠病毒核檢呈陽性。行程軌跡顯示,其曾于4天前途經漢口火車站。
8月2日,武漢發現本土確診病例的消息一出,這位全國抗疫先進個人就召集社區、物業工作人員,提前為全員核酸檢測做準備。3日晚7點30分,第一場工地工人專場核酸采樣在社區內展開,當晚,社區共完成采樣工作1500余人次。
讓黃姝和杜云感動的是,前來核酸檢測的市民們,特別能理解醫護與工作人員的辛苦,主動做好個人防護,有序排隊,有人專門送來電扇、冰塊、綠豆湯。
接到全市全員進行核酸檢測的消息后,武漢共青團立即發出倡議書,倡導青年積極主動配合完成核酸檢測。全市各區團委也紛紛行動起來,招募青年志愿者,協助社區開展核酸檢測、中高風險地區來漢返漢人員摸排、居家隔離管控、防控信息收集上報、可疑人員排查及疫情防控知識科普宣傳等工作。
“需要幾個人,我們單位有”“需要去哪里,我隨時可以上”……8月4日起,“青春江岸防疫志愿服務隊”15支小分隊、上千名青年志愿者來到后湖街道漢廣社區、臺北街道桃源社區等10多個采樣點,協助開展綠碼查驗、身份信息核對等工作。當晚,志愿者們在崗位上奮戰至深夜。
長江航道測量局青年志愿服務隊在全國抗疫先進個人蔡飛的帶領下,選派政治素質高、精通計算機操作的高水平人才,參與防疫相關系統操作維護。華中科技大學“青馬班”學員、大三學生顏瑞華,原本在江漢區參加政務實踐鍛煉。4日一早,他來到位于大興路小學的采樣點,參與秩序維護服務,“疫情防控一線,就是最好的實踐戰場。”
為致敬高溫下的抗疫英雄,武漢共青團、武漢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送清涼·戰疫夏”公益行動。首批降溫冰塊、清涼飲料及防疫物資已捐贈至相關街道社區。
95后青年小夏經營一家便利店。8月4日,在小區做核酸檢測時,看到醫護人員換下防護服時渾身濕透,他送來50箱礦泉水,又買來一批小風扇,“這不是錢的問題,就是想給他們解暑降溫。”
在芳草社區,連續幾天來,采樣工作從上午8點30分持續至晚上11點。所有樣本當天完成登記、核對、連夜送往街道辦。芳草社區居民5000多人,加上轄區流動人口共7000余人。5日晚間,杜云統計發現,已完成采樣6500余人,“曙光就在眼前。”
本報武漢8月5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娟娟 雷宇 通訊員 尹素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