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將從三方面推進“大零號灣”建設
供給高水平創新成果 供給高水平創新人才 支撐人文藝術融合氛圍營造
■本報記者 吳金嬌
城市是大學的后盾,大學是城市和產業發展的引擎。高校如何發揮好創新引擎的作用,助力“大零號灣”發展?在昨天舉行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介紹,作為率先承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的改革試點高校,地處“大零號灣”的核心區域,上海交大用兩個“一公里”貫通人才鏈、創新鏈和產業鏈。
跑好“開頭第一公里”,上海交大不斷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前沿科學中心等建設;持續推進“大海洋”“大健康”“大信息”等專項行動;同時瞄準科技前沿,實施“交大2030”創新計劃。在打通“最后一公里”方面,“交大爭做科技成果轉化改革的小崗村”,兩年多來,學校以體制機制的優化和人才培養改革作為切入點,多措并舉,致力于消除制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細繩子”。
這些舉措都有效地激發了師生參與科研成果轉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丁奎嶺介紹,近三年,學校科研成果轉化超450項,合同金額累計接近30億元,這一數字是上一個三年的五倍。目前,已有60余家交大師生創業企業入駐“大零號灣”,總估值超過500億元。其中估值超過兩億元的企業有29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交大師生、校友在“大零號灣”開辦企業已超過六百家。
會上,市教衛工作黨委書記沈煒介紹,依托高校的科技人才文化等資源,上海將從“兩個供給,一個支撐”三個方面推進“大零號灣”建設。
第一,扎根高校學科優勢特色供給高水平創新成果。市教衛工作黨委、市教委將持續推進本市“雙一流”建設,不斷提升高校的知識創新和知識服務能力。一方面,通過支持重點學科建設、完善科技基地布局等舉措,積極提升高校基礎研究水平和原始創新能力,產出更多高質量的原創性成果。另一方面,積極支持高校發揮知識溢出效益,完善高校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好長三角高校技術轉移聯盟的資源,推動上海交大、華東師大等在內的上海高校,以及更多的長三角乃至全國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夠在“大零號灣”轉化落地。
第二,對接產業的需求供給高水平的創新人才。市教衛工作黨委、市教委采取專項投入,支持開展人才攬蓄工作,通過舉辦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實施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東方學者等一系列人才培育和培養計劃,為學校的優勢學科建設和事業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在此期間,積極構建產業需求和人才供給對接機制,建立一批國家級和市級的現代產業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和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比如交大布局建立的現代醫療設備產業園區等。未來,將進一步充分發揮“大零號灣”科技創新集聚區的平臺作用,協同各方力量,將其打造成為支撐高校人才培養和雙創實踐教育的重要載體,培養造就一批既具有較高創新素養又熟悉產業發展的高水平創新人才。
第三,支撐人文藝術融合氛圍的營造。“創新創業集聚區的構建離不開良好的創新文化的氛圍,上海交通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在人文、藝術、設計、教育等領域擁有深厚的資源和優勢。”以華東師范大學為例,沈煒介紹,近年來華東師大圍繞“大零號灣”區域不斷優化基礎教育布局,充分發揮了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科特色優勢和基礎教育優質資源的輻射作用。
下一步,市教衛工作黨委和市教委將進一步支持高校積極探索開放共享相關校內藝術展演場所、圖書館、體育場所等資源,協同各方一道建設高質量的創新創業的集聚區和宜人宜居的生活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