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轉型中的“減”與“增”
——上海推進建設用地減量化破解土地資源緊約束
建設用地“負增長”,總規模“總量鎖定”……人們常說的“大上海”,如今在土地使用上格外“小氣”。
上海市委書記韓正說,要堅持問題導向,深刻把握城市未來發展的重大問題,要搞好科學規劃,引領城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現實情況是:土地資源的緊約束,已經成為上海城市發展的新常態,傳統用地擴張式發展模式已經不再符合上海土地資源的現實情況。
如何破解土地資源緊約束,讓建設用地減量,讓經濟發展增效,已成為上海城市建設者們持續求索的課題。
敲定建設土地“天花板”
“如果建設用地減量化這篇文章不做好,整個上海的發展是災難性的。”韓正這樣強調。
“減量化”就是對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要求,而且社會經濟或者環境效益較差的建設用地,通過拆除復墾等土地整治工作,恢復農地生產能力,發揮生態用地功能。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局長莊少勤說,上海建設用地減量化的重點是規劃建設區外現狀低效工業用地。
上海為什么著力強調建設用地減量化呢?因為土地已成為上海當前面臨的最大資源瓶頸。截至目前,上海建設用地總規模超過全市陸域面積的40%,明顯高于不少國際大都市。據介紹,上海此前設定的2020年建設用地規模目標為3226平方公里,接近全市陸域面積的48%。而今年,上海將2020年的階段控制目標確定為3185平方公里,為未來建設用地的“終極規模”。上海市明確要求:“建設用地規模必須只減不增、必須負增長”。
莊少勤說:“在土地利用問題上,上海已經給自己戴上‘緊箍咒’,城市發展進入資源‘緊約束’階段,必須轉型升級。”
據統計,上海現狀建設用地中工業用地比重偏大,其中,規劃建設區外現存低效工業用地約占198平方公里,該區域工業用地占全市工業用地比重接近1/4,工業總產值占比卻不到10%。“因為這里的大部分企業都是改革開放早期的鎮、村集體或私營企業,如今這些企業競爭力和經營效益下降,能耗、污染、安全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我們把‘198’區域作為減量化工作的重點。”上海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綜合保護處處長黎而力說。
2014年,上海市共落實“198”區域減量化地塊689公頃,預計到2015年底基本完成上述地塊的復墾驗收工作。2015年,全市下達“198”區域減量化考核任務共700公頃,截至目前,已立項958公頃,占下達任務的136.8%。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